第1章 绪论 | 第1-30页 |
1.1 网络安全技术现状 | 第11-12页 |
1.2 什么是入侵检测 | 第12-13页 |
1.3 入侵检测技术的优越性 | 第13-14页 |
1.4 入侵检测系统的一般模型 | 第14页 |
1.5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 第14-15页 |
1.6 常用入侵检测技术和方法分析 | 第15-26页 |
1.6.1 基于行为的检测 | 第16-19页 |
1.6.2 基于知识的检测 | 第19-23页 |
1.6.3 检测方法分析 | 第23-25页 |
1.6.4 检测方法的发展 | 第25-26页 |
1.7 现有入侵检测系统的不足 | 第26-28页 |
1.8 入侵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1.9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9-30页 |
第2章 网络级的入侵检测 | 第30-37页 |
2.1 网络级入侵检测的基本原理 | 第30页 |
2.2 网络级IDS所能够发现的攻击 | 第30-31页 |
2.3 网络级IDS的优点 | 第31-32页 |
2.4 网络级IDS的局限性 | 第32-33页 |
2.5 网络级入侵检测规则库简介 | 第33-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数据包有效载荷的攻击检测方法 | 第37-52页 |
3.1 数据包有效载荷攻击检测的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3.2 几种重要的模式匹配算法 | 第39-51页 |
3.2.1 简单的字符串匹配算法 | 第39-40页 |
3.2.2 Kunth-Morris-Pratt串匹配算法 | 第40-42页 |
3.2.3 Boyer-Moore串匹配算法 | 第42-44页 |
3.2.4 Boyer-Moore算法改进 | 第44-45页 |
3.2.5 模式树匹配方法 | 第45-48页 |
3.2.6 KARP-RABIN串匹配随机算法 | 第48-50页 |
3.2.7 算法性能综合分析 | 第50-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散列检测方法设计和论证 | 第52-75页 |
4.1 散列方法检测方案设计 | 第52-68页 |
4.1.1 散列法的基本原理 | 第52-53页 |
4.1.2 使用散列法进行网络数据包有效载荷攻击检测的设想 | 第53-54页 |
4.1.3 散列空间的压缩方法——双数组散列空间 | 第54-56页 |
4.1.4 散列函数的选取 | 第56-59页 |
4.1.5 为攻击模式选择特征字符串 | 第59-62页 |
4.1.6 适应散列检测方法的规则库 | 第62-63页 |
4.1.7 运用散列方法进行检测的过程 | 第63-64页 |
4.1.8 检测过程的优化 | 第64-68页 |
4.2 方案的论证 | 第68-74页 |
4.2.1 散列法的优越性 | 第68-70页 |
4.2.2 两种优化方法的分析 | 第70-73页 |
4.2.3 使用散列方法的网络级入侵检测系统性能预估 | 第73-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散列检测方案的原型设计及实现 | 第75-96页 |
5.1 实验环境 | 第75页 |
5.2 网络级入侵检测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75-78页 |
5.2.1 网络级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模块图 | 第75-76页 |
5.2.2 各个模块的功能和关系简介 | 第76-78页 |
5.3 实现方案中使用的数据结构 | 第78-82页 |
5.3.1 散列空间使用的数据结构 | 第78-79页 |
5.3.2 每种攻击的特征数组 | 第79-81页 |
5.3.3 表示扫描区间的数据结构 | 第81-82页 |
5.3.4 攻击规则摘要数组 | 第82页 |
5.4 检测系统的原型设计 | 第82-91页 |
5.4.1 系统的运行过程 | 第82-83页 |
5.4.2 检测进行前的准备工作 | 第83-85页 |
5.4.3 对每一个报文进行检测的过程 | 第85-91页 |
5.5 检测系统的更新 | 第91-92页 |
5.6 入侵检测系统的并发设计 | 第92-93页 |
5.7 检测系统的实验设计 | 第93-95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个人简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