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中国红鲤遗传多样性研究

序言第1-6页
摘要第6-29页
第一部分 中国红鲤的遗传差异与亲缘关系第29-105页
 第一章 中国红鲤的形态差异第30-4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0-33页
  2 结果第33-39页
   ·可数性状第33-34页
   ·可量性状与框架测量性状第34-39页
  3 讨论第39-42页
   ·四种红鲤形态差异与亲缘关系第39-40页
   ·多元分析方法的使用评价第40-42页
 第二章 中国红鲤的生化遗传差异第42-5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2-45页
  2 结果第45-48页
   ·等位基因频率第45-46页
   ·群体的遗传变异第46-47页
   ·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第47-48页
  3 讨论第48-50页
   ·四种红鲤的遗传变异第48-49页
   ·四种红鲤的相互关系第49-50页
 第三章 中国红鲤核 DNA 遗传差异的 RAPD 分析第50-5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0-52页
  2 结果第52-55页
   ·RAPD 扩增结果第52页
   ·RAPD 分子标记第52-54页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第54页
   ·群体内及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第54-55页
  3 讨论第55-58页
   ·关于中国红鲤的遗传多样性第55-56页
   ·关于中国红鲤的遗传分化和相互关系第56-58页
 第四章 中国红鲤核 DNA 遗传差异的 MHC 基因序列分析第58-7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9-60页
  2 结果第60-75页
   ·MHCⅠ类区α2 基因的序列差异第60-63页
   ·MHCⅠ类区α3 基因的序列差异第63-71页
   ·系统进化分析第71-75页
  3 讨论第75-78页
   ·四种红鲤遗传结构探讨第75-76页
   ·MHC 基因的分子进化第76-78页
 第五章 中国红鲤及其近缘群体的亲缘关系第78-105页
  一、四种红鲤mtDNA 的 RFLP 分析第78-8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8-80页
   2 结果第80-84页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结果第80-82页
   ·mtDNA 单倍型第82-83页
   ·mtDNA 的群体间比较第83-84页
   3 讨论第84-88页
   ·中国红鲤的遗传多样性第84-86页
   ·中国红鲤的起源和遗传分化探讨第86-88页
  二、四种红鲤—长鳍鲤—日本锦鲤—野鲤亲缘关系(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分析第88-10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8-89页
   2 结果第89-96页
   ·PCR 扩增结果第89-90页
   ·序列差异第90-95页
   ·分子系统进化分析第95-96页
   3 讨论第96-100页
   ·COⅡ基因的序列多态性第96-97页
   ·几种鲤鱼群体的分子系统进化第97-98页
   ·COⅡ基因在鱼类系统进化研究上的应用第98-100页
  三、瓯江彩鲤—长鳍鲤—日本锦鲤的遗传亲缘关系(RAPD 分析)第100-10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00页
   2 结果第100-102页
   ·RAPD 扩增结果第100-101页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第101页
   ·群体内及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第101-102页
   3 讨论第102-105页
   ·三种鲤遗传变异大小分析第102-103页
   ·三种鲤的相互关系第103-105页
第二部分 中国红鲤数量遗传学分析第105-147页
 第六章 中国红鲤体重和形态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遗传分析第106-12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06-109页
  2 结果第109-116页
   ·体重和形态性状的表现型差异第109页
   ·体重和形态性状遗传变异的方差分量第109-113页
   ·遗传力估计第113页
   ·遗传效应预测第113-116页
  3 讨论第116-120页
   ·体重和形态性状的遗传效应第116-117页
   ·三种红鲤亲本的育种效应第117-118页
   ·关于遗传多样性第118-120页
 第七章 中国红鲤体重和形态性状的父本效应与母本效应遗传分析第120-13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21-122页
  2 结果第122-128页
   ·体重和形态性状表型值第122-123页
   ·父本与母本效应的遗传方差分析第123-127页
   ·父母本的遗传效应预测值第127-128页
  3 讨论第128-130页
 第八章 中国红鲤一龄阶段不同月龄体重和形态性状的发育遗传分析第130-13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30-132页
  2 结果第132-135页
   ·体重的非条件遗传方差和条件遗传方差第132-133页
   ·体长的非条件遗传方差和条件遗传方差第133-134页
   ·体高的非条件遗传方差和条件遗传方差第134-135页
   ·遗传贡献率第135页
  3 讨论第135-138页
   ·非条件遗传效应分析第135-136页
   ·条件遗传效应分析第136-137页
   ·发育遗传分析在鱼类上的应用第137-138页
 第九章 中国红鲤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探讨第138-14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38-139页
  2 结果第139-142页
   ·RAPD 图谱第139页
   ·遗传多样性指数和遗传相似度第139-142页
  3 讨论第142-147页
   ·亲本杂合性与后代的遗传多样性第142-143页
   ·亲本异质性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第143-144页
   ·分子标记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第144-147页
第三部分 瓯江彩鲤体色与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关系的初步分析第147-181页
 第十章 瓯江彩鲤体色遗传能力探讨第148-15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48-149页
  2 结果第149-153页
   ·相同体色交配(自交)后代的体色遗传第149-151页
   ·不同体色交配(杂交)后代的体色遗传第151-153页
  3 讨论第153-156页
   ·关于体色的稳定性第153页
   ·关于不同体色的控制基因第153-155页
   ·关于不同体色彩鲤的选育第155-156页
 第十一章 瓯江彩鲤体色与生长性能的关系第156-17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56-159页
  2 结果第159-169页
   ·存活率差异第159-160页
   ·生长速度差异第160-169页
  3 讨论第169-172页
   ·不同体色彩鲤的生长差异第169-170页
   ·体色与环境互作第170-172页
 第十二章 瓯江彩鲤体色与繁殖性能的关系第172-18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72-173页
  2 结果第173-177页
   ·雌性彩鲤的繁殖性能第173-176页
   ·雄性彩鲤的繁殖性能第176-177页
  3 讨论第177-181页
第四部分 附录(文献综述第181-212页
 附录Ⅰ中国红鲤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第182-192页
 附录Ⅱ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第192-206页
 附录Ⅲ鱼类数量遗传学研究简述第206-212页
小结第212-21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14-226页
致谢第226页

论文共2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实验性急性血栓性肺栓塞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下一篇:色氨酰tRNA合成酶与tRNA~(Trp)的相互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