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概述 | 第8-9页 |
| ·国内外汽轮机强迫冷却的方法及典型冷却系统 | 第9-11页 |
| ·现有强迫冷却方法的比较 | 第11-1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2 扬州第二发电厂汽轮机强迫冷却方案设计 | 第13-27页 |
| ·概述 | 第13-18页 |
| ·扬州第二发电厂汽轮机总体概述 | 第13-15页 |
| ·WH600汽轮机主要技术规范 | 第15-16页 |
| ·汽轮机监测仪表(TSI)系统 | 第16-17页 |
| ·运行方式和温度、差胀控制的主要术规范 | 第17-18页 |
| ·WH 600MW汽轮机停机后自然冷却的分析 | 第18-19页 |
| ·WH 600MW汽轮机停机后空气强迫冷却的方案设计 | 第19-25页 |
| ·压缩空气量的确定 | 第19-20页 |
| ·顺流与逆流方式的选择 | 第20页 |
| ·压缩空气管道的设计 | 第20-21页 |
| ·强迫冷却系统 | 第21-23页 |
| ·监视和控制指标 | 第23-24页 |
| ·注意事项 | 第24-25页 |
| ·快冷装置现场调试方案 | 第25页 |
| ·小结 | 第25-27页 |
| 3 汽轮机转子温度场和应力场的计算 | 第27-40页 |
| ·数学模型 | 第27-30页 |
| ·基本假设 | 第27-28页 |
| ·温度场的本构方程 | 第28页 |
| ·热弹塑性力学分析 | 第28-30页 |
| ·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有限单元法 | 第30-36页 |
| ·温度场的有限单元法分析 | 第30-31页 |
| ·应力场的有限单元法分析 | 第31-32页 |
| ·热应力的有限单元法分析 | 第32页 |
| ·热弹塑性应力分析 | 第32-34页 |
| ·轴对称等参数单元模型 | 第34-36页 |
| ·温度场和应力场有限单元法分析的程序设计 | 第36-39页 |
| ·程序设计流程图 | 第36页 |
| ·时间域非稳态热传导离散模型 | 第36页 |
| ·程序的数值计算验证 | 第36-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4 WH 600MW汽轮机强迫冷却的研究 | 第40-67页 |
| ·转子温度场、应力场计算模型 | 第40-46页 |
| ·转子网格剖分 | 第40-41页 |
| ·边界条件模型 | 第41-44页 |
| ·初始条件 | 第44-46页 |
| ·寿命损耗的估算方法 | 第46-47页 |
| ·冷却空气参数的确定 | 第47-52页 |
| ·冷却空气与转子金属之间允许的最大温差 | 第48-49页 |
| ·转子表面与转子中心之间允许的最大温差 | 第49-50页 |
| ·汽轮机转子允许的最大温降速率 | 第50页 |
| ·最大冷却空气流量的确定 | 第50-52页 |
| ·强迫冷却过程的温度场、应力场和寿命损耗分析 | 第52-61页 |
| ·概述 | 第52-54页 |
| ·等温差控制强迫冷却过程的热应力和寿命损耗分析 | 第54-58页 |
| ·等温降率控制强迫冷却过程的温度场应力场分析 | 第58-61页 |
| ·强迫冷却过程的温度控制和状态监测 | 第61-66页 |
| ·两种控制方式的比较 | 第61-62页 |
| ·监测段温度与停盘车准则 | 第62-64页 |
| ·快冷过程中的调整方式 | 第64-65页 |
| ·快冷过程的监控原则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结论 | 第67-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