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页 |
第一章 反倾销问题的产生及反规避的出现和界定 | 第6-11页 |
一、 反倾销问题的产生 | 第6-7页 |
二、 反规避问题的早期实践 | 第7-9页 |
三、 原产地与规避行为的认定 | 第9-10页 |
四、 反规避的实施程序 | 第10-11页 |
1. 申诉人提出申诉,要求对被指控企业开展反规避调查 | 第10页 |
2. 有关当局进行调查 | 第10页 |
3. 计算并确认零部件的价值 | 第10-11页 |
4.决定征收反倾销税 | 第11页 |
5. 承诺协议 | 第11页 |
第二章 反规避的现有立法及其比较、分析 | 第11-27页 |
一、 欧盟、美国的反规避立法及其比较 | 第12-22页 |
(一) 欧盟的反规避立法 | 第12-17页 |
1. 组装规则,即针对在进口国组装生产的反规避措施。 | 第12-13页 |
2. 零配件价值的计算办法 | 第13-14页 |
3. 原产地规则,即针对在第三国组装生产的反规避措施。 | 第14-15页 |
4.802 /68号条例中的反规避条款 | 第15-16页 |
5. 对组装产品的征税 | 第16-17页 |
6. 承诺协议 | 第17页 |
(二) 美国的反规避立法 | 第17-19页 |
1. 在美国制成或装配的商品 | 第17-18页 |
2. 在其他外国制成或装配的商品 | 第18页 |
3. 商品的细小变化 | 第18页 |
4. 后期发展商品 | 第18-19页 |
(三) 美国与欧盟反规避条款的差异比较 | 第19-22页 |
1. 针对“进口国组装规避所采取的征税对象不同。 | 第20页 |
2. 针对“第三国组装规避”所采取的调查程序不同。 | 第20页 |
3. 对于规避行为的判定标准不同。 | 第20-21页 |
4. 在具体计算零部件价值的方法上,美国与欧盟也存在差异。 | 第21-22页 |
5. 关于反规避的具体措施,美国与欧盟之间也有一些差异。 | 第22页 |
二、 邓克尔草案中的反规避条款及其分析 | 第22-27页 |
(一) 邓克尔草案中的反规避条款 | 第22-24页 |
1. 关于通过进口国组装产品规避反倾销税的问题。 | 第22-23页 |
2. 关于通过第三国组装规避反倾销税令。 | 第23-24页 |
(二) 关于邓克尔草案的折衷性分析 | 第24-27页 |
1. 邓克尔草案关于反规避条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24-25页 |
2. 邓克尔草案存在着严重的折衷性,并不是最好的反规避立法。 | 第25-26页 |
3. 为什么邓克尔草案会出现严重的折衷性?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关于反规避问题引发的思考 | 第27-35页 |
一、 经济全球化与反规避 | 第27-31页 |
二、 反规避是反倾销措施的重大发展和延伸 | 第31-35页 |
(一) 反规避是反倾销立法强化后的产物 | 第31页 |
(二) 反规避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兴有效的国际贸易政策壁垒措施 | 第31-32页 |
(三) 案例分析——日本叉车规避案 | 第32-35页 |
第四章 反规避的最新进展 | 第35-37页 |
(一) 美国反倾销法中关于反规避条款的最新修改 | 第36页 |
(二) 欧盟反倾销法中反规避条款的最新修改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反规避反倾销对于中国的启示 | 第37-42页 |
一、 有助于正确认识反规避条款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合法性。 | 第37页 |
二、 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反规避法规,使之与国际惯例接轨。 | 第37-39页 |
(一) 要充分认识反规避问题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 第37-38页 |
(二) 关于我国反规避立法的若干建议 | 第38-39页 |
1. 建议将《反倾销条例》上升为《反倾销法》 | 第38页 |
2. 建议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负责处理反倾销反规避法律实务 | 第38-39页 |
3. 制定详细的反规避实施细则 | 第39页 |
三、 有助于帮助我国企业合理规避东道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 | 第39-41页 |
(一) 我国企业应仔细研究国际通行的规避行为,合理利用规避措施 | 第39-40页 |
(二) 东道国反规避立法应该成为我国企业作出海外投资决策时须充分考虑的一个因素。 | 第40-41页 |
四、 有助于我国开展针对国外厂商的反规避调查 | 第41-42页 |
(一) 我们应警惕外商利用在华投资,低价出口产品,达到独占和垄断我国市场、攫取高额利润的目的。 | 第41页 |
(二) 应积极开展反规避调查工作 | 第41-42页 |
五、 应加强我国政府机构从事反倾销、反规避工作的力量,提高办案效率。 | 第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