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1页 |
1 绪论 | 第11-31页 |
1.1 引言 | 第11-14页 |
1.2 煤焦油瓷漆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2.1 国内外现状 | 第14-18页 |
1.2.2 国内外煤焦油瓷漆的应用实例 | 第18-21页 |
1.2.3 煤焦油瓷漆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 第21-23页 |
1.3 立论依据 | 第23-28页 |
1.3.1 现场施工对涂层的要求 | 第23-24页 |
1.3.2 煤焦油瓷漆的性能要求 | 第24-26页 |
1.3.3 影响煤焦油瓷漆质量的问题 | 第26-27页 |
1.3.4 解决方法 | 第27-28页 |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8-2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2 煤粉在煤焦油瓷漆中作用的研究 | 第31-64页 |
2.1 煤粉样品制备及处理 | 第31-35页 |
2.1.1 材料及主要设备 | 第31-33页 |
2.1.2 主要性能指标 | 第33-35页 |
2.2 原材料对煤焦油瓷漆性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 滑石粉替代煤粉对煤焦油瓷漆性能的影响 | 第37页 |
2.4 煤粉对煤焦油瓷漆性能的影响 | 第37-40页 |
2.4.1 煤灰分对煤焦油瓷漆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2 煤粉细度对煤焦油瓷漆性能影响 | 第38-39页 |
2.4.3 恒温温度对煤焦油瓷漆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2.5 煤粉种类的影响研究及煤粉指标的确定 | 第40-43页 |
2.5.1 煤粉种类的影响研究 | 第40页 |
2.5.2 煤粉指标的确定 | 第40-43页 |
2.6 煤粉在煤焦油瓷漆中的作用机理 | 第43-61页 |
2.6.1 煤的表面性质 | 第44-48页 |
2.6.2 煤的孔结构 | 第48-54页 |
2.6.3 煤焦油的性质 | 第54-58页 |
2.6.4 机理推论 | 第58-61页 |
2.7 小结 | 第61-64页 |
3 煤焦油瓷漆的热性能、流变性能研究 | 第64-79页 |
3.1 比热随温度的变化研究 | 第64-67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64页 |
3.1.2 样品和测试温度 | 第64页 |
3.1.3 结果与分析 | 第64-67页 |
3.2 比重随温度的变化研究 | 第67-69页 |
3.2.1 测试设备 | 第67页 |
3.2.2 测试方法与步骤 | 第67页 |
3.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7-69页 |
3.3 粘度随温度的变化研究 | 第69-74页 |
3.3.1 测试仪器 | 第70页 |
3.3.2 样品测试条件 | 第70页 |
3.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4页 |
3.4 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研究 | 第74-75页 |
3.4.1 测试仪器 | 第74页 |
3.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74-75页 |
3.5 比热、比重、粘度和导热系数的应用 | 第75-77页 |
3.5.1 参数在流体输送中的应用 | 第75-76页 |
3.5.2 参数在传热过程中的应用 | 第76-77页 |
3.6 小结 | 第77-79页 |
4 煤焦油瓷漆烟气毒性研究 | 第79-108页 |
4.1 煤焦油瓷漆烟气颗粒物分散度测定 | 第79-82页 |
4.1.1 材料与方法 | 第80页 |
4.1.2 结果 | 第80-82页 |
4.2 煤焦油瓷漆烟气酚含量测定 | 第82-83页 |
4.2.1 材料与方法 | 第82页 |
4.2.2 结果 | 第82-83页 |
4.3 煤焦油瓷漆烟气多环芳烃化合物测定 | 第83-87页 |
4.3.1 试样 | 第83页 |
4.3.2 试验条件和测试方法 | 第83页 |
4.3.3 结果 | 第83-87页 |
4.3.4 讨论 | 第87页 |
4.4 煤焦油瓷漆烟气急性吸入毒性实验 | 第87-89页 |
4.4.1 材料和方法 | 第87-88页 |
4.4.2 结果 | 第88页 |
4.4.3 讨论 | 第88-89页 |
4.5 煤焦油瓷漆烟气亚慢性吸入毒理实验 | 第89-99页 |
4.5.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4.5.2 实验结果 | 第91-98页 |
4.5.3 讨论 | 第98-99页 |
4.5.4 小结 | 第99页 |
4.6 煤焦油瓷漆烟气提取物Ames致突变实验 | 第99-101页 |
4.6.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0页 |
4.6.2 结果 | 第100-101页 |
4.6.3 小结 | 第101页 |
4.7 煤焦油瓷漆烟气提取物及吸入染毒小白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 | 第101-105页 |
4.7.1 煤焦油瓷漆烟气提取物腹腔给药染毒小白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 | 第101-103页 |
4.7.2 煤焦油瓷漆烟气吸入染毒小白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 | 第103-105页 |
4.8 煤焦油瓷漆烟气吸入染毒小白鼠精子畸变实验 | 第105-106页 |
4.8.1 材料和方法 | 第105页 |
4.8.2 结果 | 第105页 |
4.8.3 结论 | 第105-106页 |
4.9 小结 | 第106-108页 |
5 烟气分析及处理 | 第108-122页 |
5.1 煤焦油瓷漆烟气吸收装置的设计研究 | 第108-110页 |
5.1.1 实验装置与原理 | 第108页 |
5.1.2 分析与讨论 | 第108-110页 |
5.2 煤焦油瓷漆烟气吸收率的测定 | 第110-111页 |
5.2.1 实验样品、原料与装置 | 第110页 |
5.2.2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1页 |
5.3 煤焦油瓷漆烟气吸收后残留物定性定量分析 | 第111-118页 |
5.3.1 样品采集与样品制备 | 第111-113页 |
5.3.2 仪器与数据处理 | 第113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113-118页 |
5.4 烟气吸收装置的工业应用 | 第118-121页 |
5.5 小结 | 第121-122页 |
6 煤焦油瓷漆应用性能研究 | 第122-133页 |
6.1 煤焦油瓷漆的热稳定性 | 第122-128页 |
6.2 新旧瓷漆配合比对性能的影响 | 第128-130页 |
6.2.1 煤焦油瓷漆的熔化 | 第128页 |
6.2.2 新旧瓷漆配合比对性能的影响 | 第128-130页 |
6.2.3 熔化釜的清理 | 第130页 |
6.3 钢管温度和涂敷温度对性能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6.3.1 钢管温度对煤焦油瓷漆性能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6.3.2 涂敷温度对煤焦油瓷漆性能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6.4 小结 | 第132-133页 |
7 结论 | 第133-137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3-136页 |
7.2 创新点 | 第136页 |
7.3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