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雷达论文--雷达设备、雷达站论文--雷达天线论文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方向图在轨测试技术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12页
 1.1 开展星载SAR天线方向图在轨测试的意义第8-9页
 1.2 星载SAR天线方向图在轨测试的发展状况第9-10页
 1.3 本文所开展的工作第10-12页
第二章 星载SAR天线方向图实际在轨测量方法第12-21页
 2.1 引言第12页
 2.2 标准反射器测量方法第12-14页
 2.3 均匀分布目标测量方法第14-16页
 2.4 地面接收机测量方法第16-18页
 2.5 天线方向图在轨测量方法分析比较第18-21页
第三章 模拟技术和模拟系统的建立第21-30页
 3.1 引言第21页
 3.2 星地几何关系描述第21-22页
 3.3 关键算法第22-27页
  3.3.1 计算卫星在给定时刻t的位置(惯性坐标系下)和速度第22-23页
  3.3.2 计算卫星在给定时刻(t),天线在惯性坐标系下的位置向量、指向向量、位向向量和第三向量(与指向、方位向垂直,右手系的向量)。第23-25页
  3.3.3 惯性坐标系和地球经纬度间的转换(给定时刻t)第25页
  3.3.4 天线与地面点间的距离矢量,方向图的计算(t时刻)第25-27页
  3.3.5 在某一时刻t,卫星波束扫描中心的确定第27页
 3.4 模拟平台的实现第27-30页
  3.4.1 模拟流程第27-28页
  3.4.2 接收到的波束强度公式第28-29页
  3.4.3 运行环境第29-30页
第四章 天线方向图地面接收机测量技术研究第30-66页
 4.1 引言第30页
 4.2 模拟的主要参数第30-31页
  4.2.1 卫星轨道、天线和系统的主要参数第30-31页
  4.2.2 地面接收机接收功率第31页
  4.2.3 模拟中采用的天线方向图模型第31页
 4.3 接收机测量技术研究第31-55页
  4.3.1 接收机数据处理和天线方向图重建技术第31-35页
  4.3.2 距离向天线方向图采样范围的确定第35-36页
  4.3.3 距离向天线方向图采样间隔的确定第36-37页
  4.3.4 接收机数量的确定第37-41页
  4.3.5 接收机放置位置的确定第41-42页
  4.3.6 卫星姿态角(滚动角、俯仰角、偏航角)误差对结果的影响第42-48页
  4.3.7 卫星姿态角误差联合作用对结果的影响第48-50页
  4.3.8 卫星发射功率误差和接收机增益误差对结果的影响第50-51页
  4.3.9 卫星轨道误差,定标器摆放位置误差及海拔高度的影响第51-55页
 4.4 天线方向图多重轨道地面接收机测量技术第55-66页
  4.4.1 卫星轨道特点第56-57页
  4.4.2 地面接收机个数与采样间隔的关系第57-58页
  4.4.3 卫星姿态角(滚动角、俯仰角、偏航角)误差对结果的影响第58-62页
  4.4.4 卫星姿态角误差联合作用对结果的影响第62-63页
  4.4.5 卫星发射功率误差和接收机增益误差对结果的影响第63-65页
  4.4.6 卫星轨道误差,定标器摆放位置误差及海拔高度的影响第65页
  4.4.7 多重轨道测量方法与单轨道测量方法的比较第65-66页
第五章 总结第66-69页
参考文献第69-70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皖南花猪Est和LDH同工酶及其遗传效应的研究
下一篇:水稻旱作条件下根系生长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