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7-14页 |
1.1 试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第8-14页 |
1.2.1 轮回选择方法的提出和发展 | 第8页 |
1.2.2 玉米品质育种 | 第8-14页 |
1.2.2.1 玉米商品品质的遗传改良 | 第9页 |
1.2.2.2 优质蛋白玉米育种和品质遗传改良 | 第9-11页 |
1.2.2.3 高油玉米育种和品质遗传改良 | 第11-12页 |
1.2.2.4 高淀粉玉米育种和品质遗传改良 | 第12-14页 |
(1) 混合型高淀粉玉米育种 | 第12页 |
(2) 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和品质遗传改良 | 第12-13页 |
(3) 高支链淀粉玉米育种和品质遗传改良 | 第13-14页 |
2. 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4-17页 |
2.1 试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 第14页 |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4页 |
2.2.1 测定项目 | 第14页 |
2.2.2 测定方法 | 第14页 |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原理 | 第14-17页 |
2.3.1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4页 |
2.3.2 统计分析原理 | 第14-17页 |
2.3.2.1 三重测验杂交的方差分析模式 | 第14-15页 |
2.3.2.2 上位性效应的检验 | 第15页 |
2.3.2.3 加性-显性模型下遗传方差的估计 | 第15页 |
2.3.2.4 遗传变异参数 | 第15页 |
2.3.2.5 遗传相关系数 | 第15-1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7-29页 |
3.1 群体部分品质指标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17-22页 |
3.1.1 群体部分品质指标的遗传效应测验 | 第17页 |
3.1.1.1 群体部分品质指标的上位性效应测验 | 第17页 |
3.1.1.2 群体部分品质指标的加性和显性效应测验 | 第17页 |
3.1.2 群体部分品质指标的遗传成分估计 | 第17-22页 |
3.2 群体部分品质指标遗传变异度的研究 | 第22-25页 |
3.2.1 群体部分品质指标变异度的研究 | 第22-23页 |
3.2.2 群体部分品质指标遗传力的研究 | 第23-24页 |
3.2.3 群体部分品质指标遗传进度的研究 | 第24-25页 |
3.3 群体部分品质指标的遗传相关分析 | 第25-29页 |
3.3.1 部分品质指标的加性遗传相关分析 | 第25-26页 |
3.3.2 部分品质指标的总遗传相关分析 | 第26-29页 |
4. 讨论 | 第29-33页 |
4.1 玉米品质性状或指标的遗传效应问题 | 第29页 |
4.2 关于玉米品质指标相关的问题 | 第29-30页 |
4.3 关于品质指标分析方法的探讨 | 第30页 |
4.4 本试验结果对玉米品质育种的指导意义 | 第30-33页 |
5. 结论 | 第33-34页 |
致 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