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常用英文缩写词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植物内生菌研究概况 | 第14-24页 |
·内生菌的定义 | 第14-15页 |
·内生菌的起源与演化 | 第15-16页 |
·植物内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的关系 | 第16-17页 |
·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学意义 | 第17-19页 |
·内生菌的普遍存在性与生物多样性 | 第19页 |
·植物内生菌产活性物质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植物内生菌的应用研究 | 第22-23页 |
·内生菌研究内容、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23-24页 |
·马铃薯的研究现状 | 第24页 |
·马铃薯概况 | 第24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2章 马铃薯组培苗茎段内生菌的分离纯化及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5-35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药品与仪器 | 第25-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马铃薯 LK99 组培苗的培养 | 第27页 |
·马铃薯内生菌单菌落的分离 | 第27页 |
·马铃薯内生菌的革兰氏染色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和糖发酵试验 | 第27-28页 |
·马铃薯内生菌 16S rDNA 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第28页 |
·马铃薯内生菌浸染组培苗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光下和黑暗条件下马铃薯组培苗与内生菌的生长状况 | 第28-30页 |
·马铃薯内生菌的革兰氏染色和生理生化性质分析 | 第30-31页 |
·马铃薯内生菌单菌落的分离及16S rDNA片段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 第31页 |
·马铃薯内生菌对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1-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第3章 微型薯内生菌的分离纯化及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5-45页 |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植物材料 | 第35页 |
·药品与仪器 | 第35-37页 |
·培养基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马铃薯 LK99 微型薯的培养 | 第37页 |
·马铃薯 LK99 微型薯内生菌单菌落的分离 | 第37-38页 |
·马铃薯 LK99 微型薯内生菌的革兰氏染色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和糖发酵试验 | 第38页 |
·马铃薯 LK99 微型薯内生菌 16S rDNA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第38页 |
·马铃薯 LK99 微型薯内生菌浸染组培苗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光下和黑暗条件下马铃薯LK99微型薯与内生菌的生长状况 | 第38-39页 |
·马铃薯 LK99 微型薯内生菌的革兰氏染色和生理生化性质分析 | 第39-40页 |
·马铃薯 LK99 微型薯内生菌单菌落的分离及 16S rDNA片段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 第40-41页 |
·马铃薯 LK99 微型薯内生菌对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1-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第4章 马铃薯内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45-54页 |
·实验材料 | 第45-47页 |
·菌株及培养基 | 第45页 |
·药品与试剂配制 | 第45-46页 |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内生菌菌落形态及显微结构观察 | 第47页 |
·内生菌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7-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内生菌菌落形态及显微形态观察 | 第48-49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内生菌菌株的分析鉴定 | 第49-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62-63页 |
附录 B (马铃薯内生菌 16s rRNA部分序列)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