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理性的命运和未来 | 第1-19页 |
第一节 理性的历史命运 | 第6-12页 |
(一) 理性的遭遇 | 第6-10页 |
(二) 重建理性信念的可能性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化应是科学的理性文化 | 第12-19页 |
(一) 怎样重建理性信念? | 第12-14页 |
(二) 重建科学理性的意义 | 第14-19页 |
第二章 抽象理性主义批判 | 第19-56页 |
第一节 理性概念分析 | 第19-25页 |
(一) 理性的种种含义 | 第19-22页 |
(二) 理性信念的根据 | 第22-24页 |
(三) 理性的基本特点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理性主义的兴衰 | 第25-42页 |
(一) 古代的理性观 | 第26-32页 |
(二) 近代的理性观 | 第32-37页 |
(三) 现代西方的理性观 | 第37-42页 |
第三节 抽象理性主义的根本缺陷 | 第42-56页 |
(一) 抽象性 | 第42-45页 |
(二) 先验性 | 第45-48页 |
(三) 片面性 | 第48-51页 |
(四) 形而上学性 | 第51-56页 |
第三章 非理性主义批判 | 第56-120页 |
第一节 非理性概念分析 | 第56-63页 |
(一) 非理性的种种含义 | 第56-59页 |
(二) 非理性信念的根据 | 第59-62页 |
(三) 非理性的基本特点 | 第62-63页 |
第二节 非理性主义的演化 | 第63-79页 |
(一) 古代的非理性观念 | 第64-69页 |
(二) 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 | 第69-75页 |
(三) 后现代非理性主义 | 第75-79页 |
第三节 非理性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及其危害 | 第79-94页 |
(一) 当代中国非理性主义的特征 | 第79-83页 |
(二) 非理性主义泛滥的危害 | 第83-94页 |
第四节 非理性主义的挑战 | 第94-103页 |
(一) 对“理性人”的质疑 | 第96-97页 |
(二) 在人的精神结构中理性的分量占几何? | 第97-98页 |
(三) 作为生存工具,理性自身有无能量? | 第98-99页 |
(四) 在人们的价值目标中,理性有无地位? | 第99-101页 |
(五) 自我消解的理性 | 第101-103页 |
第五节 对某些非理性主义观点的批判 | 第103-120页 |
(一) 人的本质不是非理性的 | 第104-107页 |
(二) 理性代表着人类精神发展的趋势 | 第107-110页 |
(三) 不能把理性仅仅视为一种工具概念 | 第110-111页 |
(四) 人文精神应当是一种理性精神 | 第111-115页 |
(五) 神秘主义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希望 | 第115-117页 |
(六) 理性并不能被彻底消解 | 第117-120页 |
第四章 理性的重建 | 第120-211页 |
第一节 理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 第121-130页 |
(一) 理性本身是具有内在矛盾的 | 第121-125页 |
(二) 理性的特殊性比普遍性更根本 | 第125-126页 |
(三)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是推动理性发展的逻辑动力 | 第126-130页 |
第二节 理性:历史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 第130-143页 |
(一) 理性的历史性与理想性 | 第130-135页 |
(二) 割裂后的理性:保守与偏激 | 第135-139页 |
(三) 如何实现理想性与历史性在理性中的统一? | 第139-143页 |
第三节 理性:说明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 第143-162页 |
(一) 理性观念的说明性与批判性 | 第144-148页 |
(二) 批判的说明是如何可能的? | 第148-154页 |
(三) 社会主义与理性辩证法 | 第154-162页 |
第四节 理性:观念与行为的统一 | 第162-177页 |
(一) 观念理性和行为理性分裂的产生及效应 | 第162-168页 |
(二) 理性的观念性和行为性的对立并非绝对的 | 第168-172页 |
(三) 观念合理性与行为合理性的统一 | 第172-177页 |
第五节 理性:自由探索与遵循规范的统一 | 第177-188页 |
(一) 理性规范与创新 | 第177-179页 |
(二) 规范与革命的辩证法 | 第179-183页 |
(三) 理性活动应是遵守规范与自由探索的统一 | 第183-188页 |
第六节 生命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 | 第188-200页 |
(一)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现实存在 | 第189-193页 |
(二) 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 第193-197页 |
(三) 实现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统一必须以理性为主导 | 第197-200页 |
第七节 理性活动综论 | 第200-211页 |
(一) 走向批判的历史理性主义 | 第200-207页 |
(二) 批判历史理性主义的基本特征 | 第207-211页 |
第五章 理性与社会 | 第211-256页 |
第一节 理性活动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 第211-222页 |
(一) 人类能动活动的理性特征 | 第211-212页 |
(二) 作为社会进步强大动力的理性活动 | 第212-219页 |
(三) 理性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 第219-222页 |
第二节 理性与社会经济生活 | 第222-234页 |
(一) 理性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第222-225页 |
(二) 理性与社会经济秩序 | 第225-231页 |
(三) 理性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231-234页 |
第三节 理性与社会政治生活 | 第234-247页 |
(一) 政治生活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 第235-238页 |
(二) 民主,自由权利和理性素质及理智约束 | 第238-243页 |
(三) 国际竞争的理性战略 | 第243-247页 |
第四节 理性与社会精神文明 | 第247-256页 |
(一) 理性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 | 第247-250页 |
(二) 理性信念与社会主义文化 | 第250-253页 |
(三)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科学的理性主义 | 第253-256页 |
注释 | 第256-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