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态保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的转变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该主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 | 第12-25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 第12-18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 | 第12-14页 |
|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几个概念 | 第14-16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内容 | 第16-18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 | 第18-22页 |
| ·中国遗产保护史 | 第18-21页 |
| ·国外的遗产保护史 | 第21-22页 |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 第22-25页 |
| ·传承后继乏人 | 第22-24页 |
| ·保护意识欠缺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观“静态”到“活态”的转变 | 第25-39页 |
| ·以人为本 | 第25页 |
| ·从“物观”到“人观”的转变 | 第25-30页 |
| ·注重“有形”和“无形”的结合 | 第27-29页 |
| ·从“自发”到“自觉” | 第29-30页 |
|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选择 | 第30-31页 |
| ·文化多样性的概念 | 第31-35页 |
| ·文化差异性 | 第32-34页 |
| ·多样化选择的意义 | 第34-35页 |
| ·重视遗产的地域性 | 第35-37页 |
| ·关注可持续性发展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内涵和原理 | 第39-50页 |
| ·活态保护的内涵 | 第39-44页 |
| ·传承有序 | 第39-40页 |
| ·保持本真性 | 第40-41页 |
| ·整体性保护 | 第41-44页 |
| ·活态保护的可行性 | 第44-47页 |
| ·活态保护的核心要素 | 第44-45页 |
| ·活态保护的基本原则 | 第45-47页 |
| ·活态保护的原理 | 第47-50页 |
| ·共时性活态保护 | 第47-48页 |
| ·历时性活态保护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措施 | 第50-65页 |
| ·以传承人为保护的核心 | 第50-53页 |
| ·口述史和数据库 | 第50-52页 |
| ·认定和命名杰出传承人 | 第52-53页 |
| ·建立传承机制 | 第53页 |
| ·发展文化产业 | 第53-55页 |
| ·适度进行旅游开发 | 第55-59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 第56-57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57-58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措施 | 第58-59页 |
| ·建设文化生态区 | 第59-60页 |
| ·制定法律制度 | 第60-63页 |
|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概况 | 第60-61页 |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的措施 | 第61-63页 |
| ·开展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 | 第63-65页 |
| 结语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