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教化哲学思想——儒家教化体系的确立及其在大一统社会的实践开端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第一章 董仲舒教化理论的思想基础 | 第12-18页 |
| ·周公重视王德的德教思想 | 第12-13页 |
| ·孔孟定位君子的德教实践 | 第13-15页 |
| ·荀子面向大众的礼乐教化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董仲舒教化理论的时代背景 | 第18-21页 |
| 第三章 教化的起点:人性 | 第21-29页 |
| ·性之名与性之质 | 第21-23页 |
| ·仁贪之质与教化 | 第23-26页 |
| ·中民之性与教化 | 第26-29页 |
| 第四章 教化的指向与内容:社会政治与儒家伦理 | 第29-37页 |
| ·教化指向社会政治 | 第29-33页 |
| ·教化的核心为儒家伦理 | 第33-37页 |
| 第五章 教化的依据:天意 | 第37-45页 |
| ·作为教化依据的天 | 第37-39页 |
| ·重德教、轻刑罚是“天意” | 第39-40页 |
| ·教化内容“可求于天” | 第40-42页 |
| ·教化是王者的天职 | 第42-45页 |
| 第六章 教化的实现途径 | 第45-51页 |
| ·“显德以示民” | 第45-46页 |
| ·礼俗和音乐的潜移默化 | 第46-48页 |
|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 | 第48-51页 |
| 第七章 对董仲舒教化理论的评价 | 第51-57页 |
| ·区别于前人的突出特点 | 第51-53页 |
| ·主要意义及社会历史影响 | 第53-54页 |
| ·存在的不足 | 第54-57页 |
| 附: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综述 | 第57-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读硕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