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现代设计历史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2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7页 |
| ·课题研究目的 | 第7-8页 |
| ·相关概念及研究思路 | 第8-10页 |
| ·概念界定 | 第8-9页 |
|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 第10-12页 |
| ·研究的限制条件 | 第10页 |
| ·比较的必要性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日韩现代设计历程 | 第12-20页 |
| ·日本现代设计 | 第12-15页 |
| ·“蛙跳”仿造期 | 第12-13页 |
| ·试验与积累期 | 第13-14页 |
| ·设计成熟期 | 第14-15页 |
| ·韩国现代设计 | 第15-18页 |
| ·设计萌芽 | 第15-16页 |
| ·设计沉淀期 | 第16-17页 |
| ·设计新时期 | 第17-18页 |
| ·日韩现代设计历史纵向比较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日韩经济与现代设计发展 | 第20-30页 |
| ·战后日本经济与设计发展 | 第20-24页 |
|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 ·经济调整下的日本设计 | 第22-24页 |
| ·“光复”后韩国经济与设计发展 | 第24-27页 |
| ·韩国经济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 ·经济作用下的韩国设计振兴 | 第26-27页 |
| ·经济对日韩现代设计影响的比较分析 | 第27-30页 |
| ·日韩经济的新取向——现代设计 | 第27-28页 |
| ·日韩现代设计发展的经济条件 | 第28-29页 |
| ·经济指导下的现代设计差异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文化和教育与日韩现代设计 | 第30-49页 |
| ·日本文化与教育对设计的影响 | 第30-38页 |
| ·日本文化 | 第30-32页 |
| ·国际设计思潮的影响 | 第32-33页 |
| ·设计教育及设计团体的推动 | 第33-37页 |
| ·政府对文化与设计教育的作用 | 第37-38页 |
| ·韩国文化与教育对设计的影响 | 第38-45页 |
| ·韩国文化 | 第38-40页 |
| ·设计思潮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设计教育及设计团体的推动 | 第41-43页 |
| ·韩国政府对设计文化的推崇 | 第43-45页 |
| ·日韩文化与现代设计教育比较 | 第45-49页 |
| ·共性分析 | 第45-47页 |
| ·差异分析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科技与日韩现代设计发展 | 第49-59页 |
| ·日韩科技政策 | 第49-51页 |
| ·日本战后科技 | 第49-50页 |
| ·韩国战后科技 | 第50-51页 |
| ·战后优秀科技成果 | 第51-53页 |
| ·塑料 | 第51页 |
| ·晶体管与半导体 | 第51-52页 |
| ·人机工程学 | 第52页 |
| ·IT 与数码技术 | 第52-53页 |
| ·科技与日韩现代设计 | 第53-56页 |
| ·科技助飞日本现代设计 | 第53-54页 |
| ·信息技术使韩国现代设计名声鹊起 | 第54-56页 |
| ·科技下的日韩现代设计比较 | 第56-59页 |
| ·趋同性 | 第56-58页 |
| ·异质化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7页 |
| ·日韩现代设计历史模式 | 第59-60页 |
| ·日韩现代设计的趋同性 | 第60-61页 |
| ·文化环境趋同 | 第60页 |
| ·技术趋同性 | 第60-61页 |
| ·功能的同质化 | 第61页 |
| ·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国际化 | 第61页 |
| ·日韩现代设计风格的修正与重组 | 第61-62页 |
| ·日韩现代设计历史比较在中国的价值 | 第62-67页 |
| 附表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