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8页 |
| ·研究的现状 | 第8-9页 |
| ·研究的立论基础 | 第9-12页 |
| ·中国的设计(“Design”)概念的引进与发展 | 第9-10页 |
| ·“艺术设计”和“设计”名之析 | 第10-12页 |
| ·研究必要性 | 第12页 |
| ·界定历史事实 | 第12页 |
| ·对一些观点的阐述和更正 | 第12页 |
| ·创新点 | 第12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设计与艺术的历史渊源及概念 | 第13-22页 |
| ·历史渊源 | 第13-16页 |
| ·背景及概述 | 第13-14页 |
| ·设计与艺术的萌生 | 第14-16页 |
| ·萌生的社会前提——人类生产的发展 | 第14页 |
| ·萌生的思维前提——人类意识的产生 | 第14-15页 |
| ·“原始造物”和形式美感 | 第15-16页 |
| ·设计和艺术的概念 | 第16-20页 |
| ·艺术的概念 | 第16-18页 |
| ·设计的概念 | 第18-20页 |
| ·关系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19 世纪中期至20 世纪初的设计与艺术 | 第22-27页 |
| ·背景与社会环境 | 第22-23页 |
| ·概述 | 第22页 |
| ·传统美学标准的失落 | 第22-23页 |
| ·“工艺美术运动” | 第23-24页 |
| ·大致过程 | 第23页 |
| ·评论 | 第23-24页 |
| ·“新艺术”运动 | 第24-25页 |
| ·大致过程 | 第24页 |
| ·评论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20 世纪初至60 年代的设计和艺术 | 第27-41页 |
| ·背景 | 第27-29页 |
| ·概述 | 第27页 |
| ·现代主义体系的建立 | 第27-29页 |
| ·现代主义的特征 | 第27-28页 |
| ·现代主义对设计和艺术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学科和职业的关系 | 第29-32页 |
| ·学科的分离 | 第29页 |
| ·职业的复杂性 | 第29-32页 |
| ·艺术家和设计师 | 第29-30页 |
| ·艺术家和设计师分合的复杂性 | 第30-31页 |
| ·艺术家和设计师分合的小结 | 第31-32页 |
| ·形式化因素上的一致 | 第32-35页 |
| ·现代设计和艺术在形式上的统一 | 第32-34页 |
| ·现代设计和艺术在结构上的统一 | 第34-35页 |
| ·社会价值观念 | 第35-38页 |
| ·概述 | 第35-36页 |
| ·审美观念 | 第36页 |
| ·审美观念的价值取向是对时代人群社会价值观念的体现 | 第36页 |
| ·现代主义时期设计和艺术审美观念的互为影响与会合 | 第36页 |
| ·社会和个人价值取向 | 第36-38页 |
| ·思维方式的分合 | 第38-40页 |
| ·创造性思维 | 第38-39页 |
|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 第39-40页 |
| ·艺术中的形象思维 | 第39页 |
| ·设计中的体现 | 第39-40页 |
| ·思维方式的分合综述 | 第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20 世纪60 年代之后的设计和艺术 | 第41-52页 |
| ·背景 | 第41-43页 |
| ·时代与社会背景 | 第41页 |
| ·哲学思潮的变迁 | 第41-42页 |
| ·后现代主义对设计和艺术影响的综述 | 第42-43页 |
| ·后现代主义对艺术 | 第42页 |
| ·后现代主义对设计 | 第42-43页 |
| ·学科与职业的关系 | 第43-44页 |
| ·学科界限的渐趋消弭 | 第43-44页 |
| ·职业的差异趋同 | 第44页 |
| ·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能力同构 | 第44页 |
| ·职业的趋同性与差异性 | 第44页 |
| ·特质的混淆与趋同 | 第44-46页 |
| ·艺术的特征与特质 | 第44-45页 |
| ·设计的特征与特质 | 第45页 |
| ·设计和艺术特质的趋同 | 第45-46页 |
| ·社会价值观念 | 第46-48页 |
| ·审美观念 | 第46-47页 |
| ·社会和个人价值取向 | 第47-48页 |
| ·具体事例和作品分析 | 第48-50页 |
| ·波普——设计和艺术的结合 | 第48-49页 |
| ·孟菲斯 | 第49-50页 |
| ·硬边艺术、极限艺术和设计 | 第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2-54页 |
| 一.几点看法 | 第52-53页 |
| 二.发展趋势 | 第53页 |
| 三.后续研究的可能性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著作清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