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整周模糊度及其在姿态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GPS姿态测量系统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论文内容安排 | 第13-15页 |
| 第2章 GPS载波相位测量定位技术 | 第15-29页 |
| ·GPS系统的组成 | 第15-17页 |
| ·空间星座 | 第15页 |
| ·地面监控 | 第15-16页 |
| ·用户设备 | 第16-17页 |
| ·GPS测量的基本观测量 | 第17-18页 |
| ·伪距观测量 | 第17页 |
| ·载波相位观测量 | 第17-18页 |
| ·载波相位测量原理 | 第18-20页 |
| ·载波重建 | 第18-19页 |
| ·载波相位测量原理 | 第19-20页 |
| ·载波相位测量定位原理 | 第20-25页 |
| ·时间归算 | 第20-21页 |
| ·载波相位测量的基本观测量 | 第21-23页 |
| ·载波相位测量的观测方程 | 第23-24页 |
| ·载波相位测量观测方程的线性化 | 第24-25页 |
| ·载波相位测量相对定位 | 第25-28页 |
| ·单差相位观测值相对定位 | 第25-26页 |
| ·双差相位观测值相对定位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整周模糊度的确定及仿真实现 | 第29-50页 |
| ·确定整周模糊度的流程 | 第29-30页 |
| ·整数最小二乘估计法 | 第30-31页 |
| ·LAMBDA算法 | 第31-36页 |
| ·LAMBDA的缩减过程 | 第31-35页 |
| ·LAMBDA的搜索过程 | 第35-36页 |
| ·MLAMBDA算法 | 第36-39页 |
| ·改进的缩减过程 | 第36-38页 |
| ·改进的搜索过程 | 第38-39页 |
| ·两种算法的仿真实现 | 第39-43页 |
| ·构造输入数据 | 第39-41页 |
| ·去相关后的协方差矩阵 | 第41-42页 |
| ·固定解 | 第42-43页 |
| ·两种算法的性能分析 | 第43-49页 |
| ·去相关处理 | 第43-44页 |
| ·运行时间 | 第44-48页 |
| ·成功率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GPS姿态测量算法及仿真实现 | 第50-70页 |
| ·参考坐标系 | 第50-52页 |
| ·地心惯性(ECI)坐标系 | 第50页 |
| ·地心地固(ECEF)坐标系 | 第50-51页 |
| ·站心坐标系 | 第51-52页 |
| ·载体坐标系(BFS) | 第52页 |
| ·坐标系间的转换关系 | 第52-57页 |
| ·ECI坐标系和ECEF坐标系的转换 | 第53-54页 |
| ·地心地固两坐标系的转换 | 第54-55页 |
| ·WGS-84坐标系和当地水平坐标系的转换 | 第55-56页 |
| ·站心直角坐标系和站心极坐标系的转换 | 第56页 |
| ·当地水平坐标系和载体坐标系的转换 | 第56-57页 |
| ·姿态测量方案 | 第57-58页 |
| ·姿态测量算法及仿真实现 | 第58-69页 |
| ·卫星星历数据 | 第59-61页 |
| ·卫星位置计算 | 第61-63页 |
| ·接收机位置计算 | 第63-64页 |
| ·卫星高度角计算 | 第64-65页 |
| ·GDOP因子选星 | 第65-66页 |
| ·选择主星 | 第66页 |
| ·建立载波相位双差方程 | 第66-67页 |
| ·确定整周模糊度 | 第67-68页 |
| ·求解姿态角 | 第68-69页 |
| ·精度分析 | 第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