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符号说明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5-25页 |
| ·国内外硬质材料球研究情况 | 第15-16页 |
| ·研磨成球的基本条件 | 第16-17页 |
| ·传统的硬质材料精密球研磨方式研究 | 第17-19页 |
| ·新型的硬质材料精密球研磨方式研究 | 第19-21页 |
| ·新型双自转研磨方式的提出 | 第21-22页 |
| ·各种典型硬质材料精密球研磨方式比较 | 第22-23页 |
| ·新型固着磨料高效研磨方式 | 第23-25页 |
| ·本文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 第26-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新型双自转研磨方式的工作原理 | 第29-50页 |
| ·球坯几何运动分析 | 第29-34页 |
| ·球坯几何运动分析之一 自转角主动控制研磨方式 | 第29-30页 |
| ·球坯几何运动分析之二 V形槽研磨方式 | 第30-31页 |
| ·球坯几何运动分析之三 双自转研磨方式 | 第31-33页 |
| ·双自转研磨方式的原理特点 | 第33-34页 |
| ·球面研磨轨迹的研究 | 第34-44页 |
| ·球坯运动轨迹的观测 | 第34-40页 |
| ·球坯表面研磨轨迹的仿真 | 第40-44页 |
| ·研磨成球机理的研究 | 第44-49页 |
| ·单个球体研磨成球过程 | 第44-45页 |
| ·多球系统中球坯的直径一致化过程 | 第45-48页 |
| ·结果讨论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三章 硬质材料精密球的去除形式和去除模型研究 | 第50-62页 |
| ·材料去除形式的定义和分类 | 第50-52页 |
| ·材料去除形式的定义 | 第50页 |
| ·材料去除形式的分类 | 第50-52页 |
| ·材料去除形式实验研究 | 第52-55页 |
| ·实验过程 | 第52-53页 |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53-55页 |
| ·材料去除模型研究 | 第55-61页 |
| ·二体模型 | 第55-56页 |
| ·三体模型 | 第56-57页 |
| ·材料去除形式的转变条件 | 第57-59页 |
| ·陶瓷球材料去除形式的理论研究 | 第59-60页 |
| ·陶瓷球材料去除基本模型的研究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四章 基于高效精密研磨工艺技术方案的设备研制 | 第62-74页 |
| ·新技术原理及技术路线 | 第62页 |
| ·固着磨料研磨技术的实验研究 | 第62-66页 |
| ·固着磨料研磨方式设备研制 | 第66-67页 |
| ·双自转研磨方式设备研制 | 第67-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Si_3N_4陶瓷球高效研磨加工实验 | 第74-82页 |
| ·传统 V形槽研磨加工实验 | 第74-77页 |
| ·加工实验 | 第74-75页 |
| ·实验结果讨论 | 第75-77页 |
| ·新型研磨方式下加工实验 | 第77-81页 |
| ·粗加工阶段 | 第77-78页 |
| ·精加工阶段 | 第78-79页 |
| ·化学机械抛光 | 第79-80页 |
| ·检测结果 | 第80页 |
| ·加工效率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2-85页 |
| ·研究总结 | 第82-83页 |
| ·课题展望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 | 第91-92页 |
| 附录 双自转磨球机机械部分装配图纸 | 第92-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