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引言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发现权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17-31页 |
第一节 发现权的产生和发展 | 第17-24页 |
一、发现权的提出 | 第17-21页 |
二、发现权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21-24页 |
第二节 有关科学发现权的法律建议 | 第24-28页 |
一、巴赛莱梅的法律建议 | 第24-25页 |
二、法国知识者协会的方案 | 第25页 |
三、鲁芬尼计划 | 第25-26页 |
四、卡瑞尔方案 | 第26-27页 |
五、C·J·哈姆森的法律建议 | 第27-28页 |
第三节 科学发现与国际组织 | 第28-31页 |
一、科学发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第28页 |
二、科学发现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第28-29页 |
三、科学发现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 第29页 |
四、国际联盟专家委员会起草的保护科学产权国际公约草案 | 第29-30页 |
五、《科学发现国际登记日内瓦条约》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发现权的性质及界定 | 第31-43页 |
第一节 发现权的性质 | 第31-38页 |
一、发现权的性质之争 | 第31-34页 |
二、发现权之知识产权属性的合理性 | 第34-38页 |
第二节 发现权客体的界定 | 第38-43页 |
一、发现权的客体之争 | 第39-41页 |
二、发现权客体的界定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发现权的取得 | 第43-60页 |
第一节 发现权之取得主体 | 第44-49页 |
一、发现权取得主体之争 | 第44-46页 |
二、发现权之取得主体的确定 | 第46-49页 |
第二节 发现权之取得内容 | 第49-56页 |
一、发现权人的人身权利 | 第51-53页 |
二、发现权人的财产权利 | 第53-56页 |
第三节 发现权之取得方式 | 第56-60页 |
一、发现权的取得方式 | 第56-58页 |
二、发现权的登记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发现权的行使及限制 | 第60-68页 |
第一节 发现权的行使 | 第61-65页 |
一、发现权的许可 | 第61-63页 |
二、发现权的转让 | 第63-64页 |
三、发现权的集体管理制度 | 第64-65页 |
第二节 发现权的限制 | 第65-68页 |
一、发现权的合理使用 | 第66页 |
二、发现权的时间限制 | 第66-67页 |
三、发现权的不可垄断性 | 第67页 |
四、发现权的行使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发现权的法律保护 | 第68-76页 |
第一节 发现权的知识产权法保护 | 第69-74页 |
一、专利法保护 | 第70-72页 |
二、版权法保护 | 第72-73页 |
三、发现权的独立保护制度 | 第73-74页 |
第二节 发现权的法律救济 | 第74-76页 |
一、民法保护 | 第74-75页 |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 第75页 |
三、行政法保护 | 第75-76页 |
四、刑法保护 | 第76页 |
第六章 发现权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76-84页 |
第一节 发现权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76-79页 |
一、效益——利益原则 | 第77页 |
二、自动取得、登记备案原则 | 第77-78页 |
三、专利保护例外原则 | 第78-79页 |
第二节 发现权制度的具体设计 | 第79-84页 |
一、发现权制度的法律地位 | 第79-81页 |
二、发现权制度的具体设计 | 第81-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附录一:《上诉人郑萍与被上诉人杨国栋发现权纠纷一案》 | 第90-93页 |
附录二:《广东中山审理首例"发现权"官司》 | 第93-94页 |
附录三:《邱维勤诉侯辉光侵犯发现权纠纷案》 | 第94-96页 |
附录四:《李敏诉季明芳发现权纠纷案》 | 第96-102页 |
附录五:《陕西9农民提交报告申请确认秦始皇兵马俑发现权》 | 第102-103页 |
附录六:《新闻调查: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权"之争》 | 第103-104页 |
附录七:《哈尔滨:争"怪肉"争上法庭》 | 第104-105页 |
附录八:《偶然发现"卧佛"山体 北京公证首例"发现权"》 | 第105-106页 |
附录九:《北京公证首例自然景观发现权》 | 第106-107页 |
后记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