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驰名商标特殊保护概述 | 第10-20页 |
第一节 驰名商标概述 | 第11-13页 |
一、驰名商标的含义 | 第11-12页 |
二、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13-20页 |
一、混淆理论 | 第14-16页 |
二、联想理论 | 第16-17页 |
三、淡化理论 | 第17-20页 |
第二章 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立法实践 | 第20-31页 |
第一节 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国际立法状况 | 第20-25页 |
一、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国际公约 | 第20-23页 |
二、各国立法例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我国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立法实践 | 第25-31页 |
一、我国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25-27页 |
二、我国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实践状况 | 第27-31页 |
第三章 完善我国驰名商标特殊保护制度的建议 | 第31-58页 |
第一节 建立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 | 第31-39页 |
一、商标淡化的含义、类型及要件 | 第31-37页 |
二、我国在驰名商标反淡化方面的缺失 | 第37-38页 |
三、建立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建立防御商标制度 | 第39-49页 |
一、防御商标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其立法目的 | 第39-42页 |
二、防御商标的注册要件及效力 | 第42-47页 |
三、我国在建立防御商标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四、我国建立防御商标制度的必要性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商标淡化与防御商标制度的比较 | 第49-54页 |
一、背景分析 | 第49-54页 |
二、互补关系 | 第54页 |
第四节 两种制度在我国的协调 | 第54-58页 |
一、商标反淡化应纳入《商标法》范畴,不宜专门立法 | 第55-56页 |
二、关于防御商标的立法问题 | 第56页 |
三、小结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