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热带丘陵红壤区森林演替典型阶段土壤磷分级与有效性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森林演替与养分动态 | 第10-13页 |
| ·土壤中的磷形态 | 第13-14页 |
| ·土壤磷形态转换 | 第14-16页 |
| ·土壤磷供应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 ·土壤微生物活动 | 第16-17页 |
| ·土壤pH | 第17-18页 |
| ·其它因素 | 第18页 |
| ·土壤磷素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盆栽试验 | 第18页 |
| ·施肥试验 | 第18页 |
| ·田间原位研究 | 第18-19页 |
| ·土壤连续浸提技术 | 第19页 |
| ·同位素示踪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19-20页 |
| ·有机磷矿化的研究 | 第20页 |
| ·土壤磷分级方法进展 | 第20-23页 |
| ·经验分级初期 | 第20页 |
| ·经验分级的完善 | 第20-21页 |
| ·系统分级时期 | 第21-23页 |
| ·对磷素分级研究的展望 | 第23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 第2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5-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林分特征调查 | 第27页 |
|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27页 |
| ·土壤磷素分级与有效性 | 第27-28页 |
| ·土壤矿质氮、氮素矿化及其酶活性 | 第28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28-29页 |
| 第3章 磷分级方法的优化 | 第29-34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钼锑抗比色法的优化 | 第29-30页 |
| ·717阴离子交换树脂浸提试验 | 第30-31页 |
| ·实验操作的优化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供试土壤的制备 | 第32页 |
| ·分离出Resin-P(树脂磷) | 第32页 |
| ·分离出NaHCO_3-P(当季有效磷) | 第32-33页 |
| ·分离出NaOH-P | 第33页 |
| ·分离出Sonic-P(声波磷) | 第33页 |
| ·分离出Acid-P(酸性磷) | 第33-34页 |
| 第4章 森林演替典型阶段磷有效性的季节动态 | 第34-44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 ·土壤磷形态的季节动态 | 第35-42页 |
| ·磷形态组成分布格局 | 第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5章 森林演替过程土壤氮供应及其与磷的耦合 | 第44-49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8页 |
| ·土壤基本理化特性 | 第45页 |
| ·土壤有效氮及氮素矿化 | 第45-46页 |
| ·氮磷供应有效性及酶活性 | 第46-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6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9-55页 |
| ·讨论 | 第49-53页 |
| ·磷分级及其有效性 | 第49-51页 |
| ·演替不同阶段养分供应及耦合 | 第51-52页 |
|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应用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