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铬及其毒性 | 第14-15页 |
·铬 | 第14页 |
·铬的毒性 | 第14-15页 |
·铬渣及其危害 | 第15-18页 |
·铬渣的产生 | 第15-16页 |
·铬渣的性质 | 第16-17页 |
·铬渣的污染现状 | 第17-18页 |
·铬渣污染的常规治理方法 | 第18-21页 |
·硫化钠湿法解毒 | 第19页 |
·硫酸亚铁湿法解毒 | 第19-20页 |
·浸提—交换法处理铬渣 | 第20-21页 |
·无钙铬渣湿法解毒技术 | 第21页 |
·微生物除铬的研究现状 | 第21-41页 |
·功能细菌的分离 | 第21-22页 |
·功能细菌的还原特性 | 第22-28页 |
·铬还原菌的应用研究 | 第28-33页 |
·细菌除铬的机理研究 | 第33-36页 |
·细菌除铬的动力学研究 | 第36-41页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41-4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42-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菌种 | 第42页 |
·培养基 | 第42页 |
·铬渣 | 第42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7页 |
·样品采集 | 第43页 |
·铬还原菌的筛选 | 第43-44页 |
·培养条件 | 第44页 |
·生长曲线 | 第44页 |
·生理生化测试 | 第44页 |
·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44-45页 |
·同源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 第45页 |
·生长细菌还原六价铬 | 第45页 |
·休眠细胞还原六价铬 | 第45页 |
·细胞组分还原 | 第45页 |
·分批加铬的还原 | 第45-46页 |
·柱浸解毒实验 | 第46-47页 |
·分析方法 | 第47-50页 |
·六价铬的测定 | 第47页 |
·细菌浓度的测定 | 第47-48页 |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48页 |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第48页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48页 |
·高效液相色谱 | 第48页 |
·还原产物的电子顺磁共振分析 | 第48-49页 |
·Ca~(2+)浓度分析方法 | 第49页 |
·Mg~(2+)浓度分析方法 | 第49页 |
·Fe~(2+)浓度及Fe~(3+)的测定 | 第49页 |
·Al~(3+)浓度的测定 | 第49-50页 |
第三章 高效铬还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 | 第50-68页 |
·引言 | 第50页 |
·高效铬还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50-51页 |
·高效铬还原菌的采集 | 第50-51页 |
·高效铬还原菌的富集及筛选 | 第51页 |
·铬还原菌CRB 1的菌株及菌落形态 | 第51-53页 |
·铬还原菌CRB 1的菌株形态 | 第51-52页 |
·铬还原菌CRB 1的菌落形态 | 第52-53页 |
·铬还原菌CRB 1培养特性 | 第53-61页 |
·温度对CRB 1菌生长的影响 | 第53-54页 |
·pH值对CRB 1菌生长的影响 | 第54-55页 |
·氧气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55-56页 |
·CRB 1菌的生长曲线 | 第56-57页 |
·CRB 1菌世代时间的计算 | 第57-58页 |
·铬还原菌CRB 1的耐盐性能 | 第58-59页 |
·六价铬浓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59-60页 |
·氧化还原电势对细菌的影响 | 第60-61页 |
·CRB 1菌种属鉴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61-66页 |
·细菌的部分生理生化特性 | 第61-63页 |
·CRB 1菌16S rRNA的测序 | 第63-64页 |
·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LEUCOBACTER SP.CRB 1还原六价铬的行为特征 | 第68-92页 |
·引言 | 第68页 |
·生长中的细菌还原六价铬 | 第68-78页 |
·环境因素对六价铬生物还原的影响 | 第68-74页 |
·还原体系内部因素对还原的影响 | 第74-78页 |
·细菌休眠细胞还原六价铬 | 第78-83页 |
·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78-80页 |
·初始pH值对还原的影响 | 第80-81页 |
·电子供体的影响 | 第81-82页 |
·不同浓度细胞还原六价铬 | 第82页 |
·不同浓度六价铬的还原 | 第82-83页 |
·CRB 1菌还原六价铬能力的评估 | 第83-90页 |
·铬耐受力的测试 | 第83-85页 |
·最大还原量的测试 | 第85-87页 |
·还原速率的测试 | 第87-89页 |
·还原容量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CRB 1菌还原六价铬的机理研究 | 第92-114页 |
·引言 | 第92页 |
·酶催化的直接还原 | 第92-93页 |
·细菌生长与六价铬还原的关系 | 第93-95页 |
·外界因素如何影响铬还原 | 第94-95页 |
·细菌的生长与六价铬还原的关系 | 第95页 |
·还原酶的定位 | 第95-101页 |
·铬还原菌的电镜观察 | 第96-99页 |
·细胞铬还原酶的定位 | 第99-101页 |
·还原产物的检测 | 第101-105页 |
·还原产物的EDAX分析 | 第101-103页 |
·还原产物的EPR分析 | 第103-105页 |
·电子供体 | 第105-109页 |
·电子供体的比较 | 第105-106页 |
·还原容量和乳酸钠的关系 | 第106-107页 |
·反应产物成分的确定 | 第107-109页 |
·反应历程的确定 | 第109-113页 |
·反应物及产物的定量分析 | 第109页 |
·丙酮酸钠为反应中间产物 | 第109-110页 |
·反应方程式的确定 | 第110-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六章 LEUCOBACTER SP.CRB1菌还原六价铬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114-130页 |
·引言 | 第114页 |
·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114-123页 |
·休眠细胞还原六价铬 | 第114-120页 |
·生长细菌还原六价铬 | 第120-123页 |
·酶促动力学模型 | 第123-129页 |
·休眠细胞还原动力学 | 第123-126页 |
·生长细菌的还原动力学 | 第126-129页 |
·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七章 LEUCOBACTER SP.CRB1菌解毒铬渣的研究 | 第130-148页 |
·引言 | 第130页 |
·长沙铬盐厂铬渣的性质 | 第130-136页 |
·铬渣的物相组成 | 第130-131页 |
·铬渣中Cr(Ⅵ)的存在形态 | 第131-132页 |
·长沙铬盐厂铬渣浸提特性 | 第132-136页 |
·铬渣柱浸生物解毒的研究 | 第136-141页 |
·工艺流程 | 第136-137页 |
·制粒的必要性 | 第137-138页 |
·粒径对铬渣中Cr(Ⅵ)浸出率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温度对铬渣中Cr(Ⅵ)浸出率的影响 | 第139页 |
·pH值对铬渣中Cr(Ⅵ)浸出率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最优条件下实验 | 第140-141页 |
·铬渣解毒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141-145页 |
·解毒前后残余Cr(Ⅵ)形态分析 | 第141-142页 |
·解毒前后铬渣形貌观察 | 第142-143页 |
·解毒过程中其它金属离子的浸出 | 第143页 |
·解毒前后铬渣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43-145页 |
·细菌作用机制的推测 | 第145页 |
·小结 | 第145-148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48-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4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64-166页 |
致谢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