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有关研究和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三、论文的主要观点 | 第12-13页 |
四、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公民志愿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实践:“反扒联盟”的现状与困境 | 第14-20页 |
第一节 “反扒联盟”的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一、“反扒联盟”及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二、“反扒联盟”的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反扒联盟”发展遭遇的困境 | 第17-19页 |
一、对“反扒联盟”的认同分歧 | 第17页 |
二、对“反扒联盟”的问题争议 | 第17-19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反扒联盟”的组织角色需明确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志愿组织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的功能分析 | 第20-31页 |
第一节 志愿组织的特征属性 | 第20-26页 |
一、“反扒联盟”的志愿组织属性 | 第20-22页 |
二、志愿组织的概念界定:非营利组织 | 第22-24页 |
三、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 | 第24-25页 |
四、志愿组织:一类典型的非营利组织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志愿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 | 第26-30页 |
一、志愿组织的社会功能 | 第27-29页 |
二、志愿组织的功能优势 | 第29页 |
三、志愿反扒与志愿组织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的功能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志愿组织具有参与治理的主体资格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志愿组织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合法性分析 | 第31-41页 |
第一节 志愿组织的产生具有合法性基础 | 第31-36页 |
一、志愿组织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二、志愿组织产生的社会必然性 | 第34-35页 |
三、志愿组织存在的合法性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志愿组织的行为具备合法性要求 | 第36-40页 |
一、志愿组织参与治理的权力具备合法性要求 | 第36-38页 |
二、志愿组织参与治理的行为具备合法性要求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志愿组织具备参与治理的合法基础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志愿组织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性和有限性分析 | 第41-49页 |
第一节 志愿组织参与治理的有效性 | 第41-44页 |
一、组织行为效能的经济性优势 | 第41-42页 |
二、满足社会治理的合作性需求 | 第42页 |
三、适应社会安全的现实性需要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志愿组织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限性 | 第44-48页 |
一、组织权力的限制因素 | 第45-46页 |
二、组织行为的风险因素 | 第46-47页 |
三、组织保障的制约因素 | 第47-48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角色定位要考虑两类影响因素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志愿组织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角色定位 | 第49-57页 |
第一节 政府与志愿组织的关系定位 | 第49-53页 |
一、政府与志愿组织的关系理论 | 第49-50页 |
二、政府与志愿组织的关系模式 | 第50-52页 |
三、政府与志愿组织的角色定位 | 第52-53页 |
第二节 促进志愿组织健康发展的建议 | 第53-57页 |
一、发挥政府管理保障和监督的作用 | 第53-54页 |
二、完善志愿组织的自身建设 | 第54-55页 |
三、构建志愿反扒的良性发展模式 | 第55-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