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国内外剪切带形成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试验研究 | 第11-14页 |
·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 | 第14-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黄土的平面应变试验 | 第18-36页 |
·黄土的平面应变试验 | 第18-23页 |
·试验仪器 | 第18-22页 |
·试验土样 | 第22-23页 |
·试验方案和试验步骤 | 第23页 |
·试验曲线综合及定性分析 | 第23-35页 |
·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综合 | 第24-32页 |
·试样破坏形态描述 | 第32-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确定剪切带形成过程及特征 | 第36-46页 |
·侧向应变与主应变的关系曲线 | 第36-38页 |
·根据侧向应变分叉确定剪切带开始形成特征点 | 第38-41页 |
·根据∣ε上-ε下∣~ε1 曲线确定剪切带开始形成特征点 | 第38-40页 |
·根据∣ε上-ε下∣~(σ1-σ3)曲线确定剪切带开始形成特征点 | 第40-41页 |
·剪切带完全形成特征点的确定方法 | 第41-42页 |
·根据单侧局部侧向应变-竖向应变曲线确定剪切带开始和完全形成特征点 | 第42页 |
·局部分叉应变与剪切带形成时的应变特性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黄土在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局部化变形特征 | 第46-54页 |
·应力应变曲线上各特征点之间的关系 | 第46页 |
·各特征点的比较(以峰值偏应力为参考点) | 第46页 |
·各特征点随围压变化的规律 | 第46-48页 |
·强度标准讨论 | 第48-51页 |
·从试验曲线求强度指标的方法 | 第49-50页 |
·不同强度标准的强度指标参数比较 | 第50-51页 |
·剪切带倾角的研究 | 第51-52页 |
·简述确定剪切带倾角的经典方法 | 第51页 |
·剪切带倾角的理论值及量测值之间的比较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黄土平面应变试验剪切带形成的数值模拟 | 第54-72页 |
·FLAC 有限元程序简介 | 第54-55页 |
·本文采用的本构模型 | 第55-61页 |
·推导应力参数的求导形式 | 第55-56页 |
·屈服函数及其率形式的推导 | 第56-60页 |
·本文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60-61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计算 | 第61-63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63页 |
·数值模拟方案 | 第63-64页 |
·数值模拟过程及分析 | 第64-70页 |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0-72页 |
第六章 黄土剪切带与地裂缝形成及扩展 | 第72-81页 |
·地裂缝成因综述 | 第72-76页 |
·渭河盆地地裂缝成生因素系统的分析 | 第73-74页 |
·渭河盆地构造应力场及断裂现今活动分析 | 第74-76页 |
·裂隙性黄土的剪切破坏与地裂缝关系浅析 | 第76-81页 |
·地裂缝的开裂破坏 | 第76-78页 |
·剪切带形成与地裂缝成因及扩展机理研究 | 第78-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