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咬合仿真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口腔修复概述 | 第7-8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三维重建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维重建的方法介绍 | 第9-10页 |
·颌面部三维重建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口腔修复咬合仿真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口腔修复CAD/CAM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咬合仿真中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颌面咬合仿真设计的基本思想 | 第17-21页 |
·颌面部三维重建的设计思想 | 第17-19页 |
·所建立模型的特点 | 第17-18页 |
·三维重建的过程 | 第18-19页 |
·口腔修复咬合仿真的设计思想 | 第19-20页 |
·咬合仿真的内容 | 第19页 |
·咬合仿真的特点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颌面模型的三维重建 | 第21-36页 |
·数据来源及建模环境 | 第21页 |
·图像分割前的系列配准 | 第21-22页 |
·填充轮廓的提取 | 第22-25页 |
·左右两半上颌骨轮廓的提取 | 第22-24页 |
·两个不同组织交接处轮廓的提取 | 第24-25页 |
·眶下神经管轮廓的提取 | 第25页 |
·三维重建模型 | 第25-32页 |
·颌面模型的三维重建 | 第25-30页 |
·牙齿的三维重建 | 第30-31页 |
·整个颌面模型的组合 | 第31-32页 |
·三维重建模型的特点 | 第32-34页 |
·CT模型的三维重建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口腔修复咬合仿真 | 第36-61页 |
·模型的导入 | 第36-39页 |
·模型的转化 | 第36-37页 |
·模型名称的定义 | 第37页 |
·模型导入交互式设计 | 第37-39页 |
·前处理 | 第39-45页 |
·导入模型三角面片特点 | 第39-40页 |
·三角面片顶点索引号的合并算法 | 第40-44页 |
·前处理结果 | 第44-45页 |
·骨组织基本运动的定义 | 第45-49页 |
·简单平移和旋转运动 | 第45-46页 |
·任意轴的旋转运动 | 第46-49页 |
·下颌骨的咬合运动 | 第49-51页 |
·旋转轴的确定 | 第49-50页 |
·曲线的生成 | 第50-51页 |
·运动的结合 | 第51页 |
·咬合干涉区的确定及调整 | 第51-58页 |
·咬合接触算法 | 第51-53页 |
·相交算法 | 第53-55页 |
·咬合信息的确定 | 第55-56页 |
·齿面冲突区域的调整 | 第56-58页 |
·实验结果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咬合仿真在VIRTOOLS平台的实现 | 第61-70页 |
·VIRTOOLS平台简介 | 第61-63页 |
·VIRTOOLS仿真环境的建立 | 第63-64页 |
·仿真行为在VIRTOOLS中的实现 | 第64-69页 |
·模型的加载 | 第64-65页 |
·组织模型基本运动的实现 | 第65-66页 |
·咬合运动的实现 | 第66-67页 |
·齿冠信息的显示 | 第67页 |
·交互式的设计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