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研究
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25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2-19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8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8-19页 |
三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论文的不足 | 第24-25页 |
第一章 经院哲学的基石——希腊哲学 | 第25-41页 |
第一节 孕育古希腊哲学的城邦 | 第25-29页 |
·古希腊哲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 第25-26页 |
·与政治息息相关的希腊哲学 | 第26-29页 |
第二节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 第29-41页 |
·关注自然与人的自然主义倾向 | 第30-33页 |
·城邦民主政治给予的思想自由 | 第33-36页 |
·希腊先哲的方法论 | 第36-41页 |
第二章 延续希腊哲学精髓的基督教文化 | 第41-59页 |
第一节 与希腊哲学对接的教父哲学 | 第41-50页 |
·包容多元文化的罗马帝国 | 第41-44页 |
·希腊化时期哲学对早期基督教的影响 | 第44-47页 |
·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与教派间的争论 | 第47-50页 |
第二节 保存古典文化的教会学校 | 第50-59页 |
·皈依基督教的法兰克王国 | 第50-52页 |
·基督教的政治功能 | 第52-53页 |
·加洛林文艺复兴 | 第53-59页 |
第三章 政教之争催生的经院哲学 | 第59-84页 |
第一节 经院哲学的政治土壤 | 第59-65页 |
·早期罗马教会提出并实践的神学政治理论 | 第59-60页 |
·中世纪早期的政教关系 | 第60-63页 |
·教会改革与教权的增长 | 第63-65页 |
第二节 政教之争与"共相之争" | 第65-74页 |
·对"双剑论"的新诠释 | 第65-67页 |
·"共相之争" | 第67-69页 |
·从理性与信仰的调和到分离 | 第69-74页 |
第三节 经院哲学的实质 | 第74-84页 |
·经院哲学的术语 | 第74-76页 |
·经院哲学的辩证法 | 第76-84页 |
第四章 经院哲学激活的理性 | 第84-104页 |
第一节 中世纪理性的社会基础 | 第84-90页 |
·拓荒运动与12世纪文艺复兴 | 第84-87页 |
·以神学为中心展开的理性复苏 | 第87-90页 |
第二节 知识培育的理性 | 第90-96页 |
·四个翻译中心 | 第90-92页 |
·希腊-阿拉伯著作对经院哲学的影响 | 第92-96页 |
第三节 栖息理性的中世纪大学 | 第96-104页 |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 第97-100页 |
·中世纪大学的学术自由 | 第100-102页 |
·艺学系——理性主义的大本营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经院哲学发展的方法论 | 第104-124页 |
第一节 经院哲学包含的自然哲学 | 第104-111页 |
·夏特尔学派的自然哲学观 | 第105-106页 |
·大阿尔伯特接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 第106-109页 |
·布里丹的经验主义观念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奠定近代科学基础的方法论 | 第111-124页 |
·经院哲学的方法论 | 第111-116页 |
·"日心说"与经院哲学方法论 | 第116-124页 |
结束语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页 |
中文类 | 第125-131页 |
中文译著及论著 | 第125-130页 |
中文论文 | 第130-131页 |
西文类 | 第131-137页 |
西文论著 | 第131-136页 |
西文论文 | 第136-137页 |
网络资源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