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户家庭农业长期投资行为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8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8页 |
| ·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 ·投资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18-24页 |
| ·农户投资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 ·国内外实物期权研究现状 | 第28-32页 |
| ·文献述评 | 第32-34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4-38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图 | 第34-35页 |
|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6-38页 |
| 第2章 农地制度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 第38-53页 |
|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 第40-42页 |
| ·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 | 第40页 |
| ·土地集体所有制 | 第40-42页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42页 |
| ·农地集体所有质疑 | 第42-48页 |
| ·农村土地产权到底属于谁 | 第42-44页 |
| ·回避农村土地所有权绕开实质矛盾处置问题的无奈 | 第44-48页 |
| ·农地产权虚设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48-52页 |
| ·农地产权虚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农地产权虚设对农户投资行为的影响 | 第49-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3章 农户家庭投资行为及投资结构的变迁 | 第53-59页 |
| ·农户投资行为的变迁 | 第53-54页 |
| ·改革开放前农户的投资行为 | 第53-54页 |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投资行为 | 第54页 |
| ·农户家庭投资结构 | 第54-57页 |
| ·农户生产投资水平 | 第55页 |
| ·农户生产投资结构 | 第55-56页 |
| ·农户农业投资结构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4章 农户长期投资行为的实物期权分析 | 第59-72页 |
| ·NPV评估方法 | 第59-61页 |
| ·实物期权的基本理论 | 第61-65页 |
| ·期权的概念及分类 | 第61页 |
| ·实物期权的概念 | 第61-62页 |
| ·实物期权的特征 | 第62-63页 |
| ·实物期权的种类 | 第63-65页 |
| ·农业投资的特点 | 第65-67页 |
| ·农户长期投资的实物期权模型 | 第67-70页 |
| ·模型结论分析 | 第70-72页 |
| 第5章 分层条件下农户农业长期投资行为分析 | 第72-92页 |
| ·社会分层 | 第72-74页 |
| ·社会分层含义与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 第72-73页 |
| ·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变迁及现状 | 第73-74页 |
| ·农户分层与农户投资行为 | 第74-76页 |
| ·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理论 | 第76-80页 |
| ·面板数据模型 | 第76-78页 |
| ·面板数据模型设定与检验 | 第78-79页 |
| ·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 | 第79-80页 |
| ·农户分层投资行为计量分析 | 第80-86页 |
| ·数据说明 | 第80-81页 |
| ·变量解释 | 第81页 |
| ·理论模型 | 第81-82页 |
| ·农户分层投资模型的估计 | 第82-84页 |
| ·农户分层投资计量结果分析 | 第84-86页 |
| ·不同经济地带的农户农业投资行为 | 第86-92页 |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 第86-87页 |
|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具体表现 | 第87-89页 |
| ·不同地区农户农业长期投资计量分析 | 第89-92页 |
| 第6章 建设新农村条件下农户农业长期投资激励 | 第92-104页 |
| ·建立健全农村产权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 第92-96页 |
| ·进一步弱化村委会权力保护农户的土地产权 | 第93-95页 |
| ·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本产权保护制度 | 第95-96页 |
| ·建立农地流转市场循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 第96-100页 |
| ·农地细碎化不利农户生产投资 | 第97-98页 |
| ·农业规模化经营能有效带动农业长期投资 | 第98-100页 |
| ·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为农户农业长期投资创造条件 | 第100-101页 |
| ·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拓宽中低收入者融资渠道 | 第101-104页 |
| ·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 第102页 |
| ·积极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 | 第102页 |
| ·积极开拓农业保险 | 第102-104页 |
| 结论 | 第104-107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06-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9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9-120页 |
| 附录 | 第120-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