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走进甘新地区的中国油画家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绪论 | 第10-13页 |
|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历史或现状 | 第11页 |
| 三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可行性分析 | 第11页 |
| 四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1-13页 |
| 1 40年代油画家走进甘新地区的历史、文化原因 | 第13-24页 |
| ·民初美术界萌发的寻根意识 | 第13-18页 |
| ·欧化思想 | 第15-17页 |
| ·国粹思潮 | 第17-18页 |
| ·融合思想 | 第18页 |
| ·民族自立背景下的西画运动 | 第18-20页 |
| ·抗日救亡背景下的西部大迁徙 | 第20-24页 |
| ·文化中心的西迁趋势 | 第21页 |
| ·抗战时期三个主要区域的油画发展空间 | 第21-22页 |
| ·抗战中艺术的大众化引发的写实诉求 | 第22-24页 |
| 2 走进甘新地区的油画家共同的教育背景 | 第24-40页 |
| ·蔡元培美育思想体系的影响 | 第24-25页 |
|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分支及共同的中西融合艺术追求 | 第25-27页 |
|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分支及各自的中西融合方式 | 第27-30页 |
| ·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例 | 第30-31页 |
| ·走进甘新地区的油画家多为留法学生的原因 | 第31-40页 |
| ·西行油画家的共同留学背景 | 第32-33页 |
| ·欧、日两派异同点分 | 第33-40页 |
| 3 40年代美术实践者的西部艺术考古 | 第40-68页 |
| ·敦煌——“走进西部”文化寻根的内质原因 | 第40-42页 |
| ·重续“汉唐传统” | 第40-41页 |
| ·敦煌壁画中“汉唐精神”与写实主义精神的契合 | 第41-42页 |
| ·敦煌艺术——中西文化融合的原点 | 第42页 |
| ·西部美术考古的开拓者——王子云 | 第42-47页 |
| ·王子云与西部艺术文物考察团 | 第42-44页 |
| ·敦煌石窟的考察与保护工作 | 第44-45页 |
| ·针对临摹敦煌壁画提出的“以旧临旧”原则 | 第45-46页 |
| ·王子云及考察团在西北美术考古的成果 | 第46-47页 |
| ·西北美术考古的殉道者——韩乐然 | 第47-60页 |
| ·韩乐然在西北地区的统战工作 | 第48-51页 |
| ·韩乐然与克孜尔千佛洞的保护与研究 | 第51-55页 |
| ·韩乐然临摹壁画的新角度 | 第55-60页 |
| ·敦煌艺术的坚守者——常书鸿 | 第60-64页 |
| ·常书鸿与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 | 第60-62页 |
| ·常书鸿在敦煌期间的艺术探索 | 第62-64页 |
| ·以油画实践对敦煌艺术进行推广——董希文 | 第64-68页 |
| 4 40年代油画家在甘新地区的风情写生与风格探索 | 第68-81页 |
| ·王子云的西部写生长卷 | 第68-70页 |
| ·韩乐然的西北风情写生 | 第70-72页 |
| ·常书鸿油画的装饰化倾向 | 第72-76页 |
| ·吴作人对油画民族风格的态度 | 第76-78页 |
| ·董希文油画的民族风格的倾向 | 第78-81页 |
| 5 40 年代走进甘新地区现象的后期影响 | 第81-90页 |
| ·40年代对敦煌艺术考察引发对敦煌的研究热潮 | 第81-82页 |
| ·油画民族化的全面展开 | 第82-86页 |
| ·40年代在西部时的萌芽状态 | 第82-83页 |
| ·建国后引发“油画民族化”的热议 | 第83-86页 |
| ·今日重看“油画民族化” | 第86页 |
| ·西北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 第86-87页 |
| ·甘肃、新疆地区的油画发展 | 第87-90页 |
| ·甘肃地区的油画发展 | 第88页 |
| ·新疆地区的油画发展 | 第88-90页 |
| 结语 | 第90-91页 |
| 参考书目 | 第91-101页 |
| 附表 | 第101-104页 |
| 后记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