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的创新性研究工作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 肠炎沙门氏菌概述 | 第11-12页 |
2 RAPD概述及应用 | 第12页 |
·RAPD概述 | 第12页 |
·RAPD技术的应用 | 第12页 |
3 外膜蛋白的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外膜蛋白(OMP)的致病作用 | 第13-14页 |
·外膜蛋白的基因调控 | 第14页 |
·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 | 第14-16页 |
4 信号肽与表达 | 第16-17页 |
·信号肽概述 | 第16页 |
·信号肽的结构 | 第16页 |
·信号肽在原核表达系统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信号肽在真核表达系统中的应用 | 第17页 |
5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19-56页 |
第二章 鸭源SE和S.typhi的RAPD分析 | 第19-35页 |
1 材料 | 第19-20页 |
·供试菌株 | 第19页 |
·试剂及其它供试材料 | 第19-20页 |
·RAPD引物 | 第19页 |
·RAPD常用试剂 | 第19-20页 |
·培养基 | 第2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0页 |
2.方法 | 第20-24页 |
·细菌的培养 | 第20-21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1页 |
·模板DNA的质量检测与浓度确定 | 第21-22页 |
·模板DNA完整性检测 | 第21页 |
·模板DNA的纯度判定 | 第21页 |
·模板DNA浓度的测定与稀释 | 第21-22页 |
·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与重复性试验 | 第22-23页 |
·模板与引物 | 第22页 |
·体系优化—完全交叉实验 | 第22-23页 |
·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 | 第23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23页 |
·RAPD扩增 | 第23页 |
·遗传相似性及聚类分析 | 第23-24页 |
3 结果 | 第24-30页 |
·模板DNA质量检测 | 第24页 |
·RADP的条件优化及重复性验证 | 第24-26页 |
·扩增体系 | 第24-25页 |
·扩增程序 | 第25页 |
·重复性验证 | 第25-26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26页 |
·RAPD多态性分析 | 第26-29页 |
·遗传相似性及聚类分析 | 第29-30页 |
4.讨论 | 第30-35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RAPD扩增条件的优化方法 | 第31页 |
·RAPD引物的筛选 | 第31页 |
·RAPD标记的稳定性 | 第31-32页 |
·RAPD标记用于聚类分析的可靠性探讨 | 第32-33页 |
·RAPD方法对细菌分类鉴别的可行性探讨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鸭源SE外膜蛋白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 | 第35-56页 |
1 材料 | 第35-37页 |
·菌株 | 第35页 |
·实验血清 | 第35页 |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35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5-37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相关溶液 | 第35-36页 |
·SDS-PAGE电泳常用液体 | 第36页 |
·免疫印迹相关试剂 | 第36-37页 |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2 方法 | 第37-46页 |
·表达用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7页 |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37-38页 |
·表达用引物的PCR | 第38页 |
·OMP基因的序列测定 | 第38-39页 |
·PyrobestTM DNA Polymerase对OMP基因的PCR扩增 | 第38-39页 |
·OMP基因的序列测定 | 第39页 |
·OMP基因的T-载体克隆与鉴定 | 第39-40页 |
·OMP基因的T-载体克隆 | 第39页 |
·转化菌落的鉴定 | 第39-40页 |
·OMP基因重组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40-43页 |
·重组质粒pMD-18-T-OMP及pET-32a(+)的酶切与回收 | 第40-41页 |
·酶切回收产物pET-32a(+)与OMP片段的连接 | 第41页 |
·制备感受态细胞DH5 α及BL21 | 第41-42页 |
·重组表达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DH5 α | 第42页 |
·转化菌落的鉴定 | 第42页 |
·重组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42-43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小量诱导表达 | 第43-44页 |
·重组表达菌株的培养及表达 | 第43页 |
·SDA-PAGE电泳鉴定 | 第43-44页 |
·重组质粒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44页 |
·关于IPTG浓度的优化 | 第44页 |
·关于诱导时间的优化 | 第44页 |
·重组表达蛋白在宿主菌中的分布 | 第44页 |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44-45页 |
·Western Blotting对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 | 第45-46页 |
3 结果 | 第46-52页 |
·OMP基因的PCR扩增 | 第46页 |
·OMP基因的T载体克隆与鉴定 | 第46-47页 |
·重组质粒pMD-18-T-OMP的构建 | 第46页 |
·重组质粒pMD-18-T-OMP的酶切及PCR鉴定 | 第46-47页 |
·重组表达质粒pET-32-OMP的构建及转化 | 第47-48页 |
·重组质粒pMD-18-T-OMPpET-32a(+)的酶切、回收 | 第47页 |
·表达质粒的重组与转化 | 第47页 |
·重组表达质粒pET-32-OMP的酶切及PCR鉴定 | 第47-48页 |
·重组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48页 |
·信号肽对表达的影响 | 第48-49页 |
·重组质粒pET-32-OMP(去信号肽)表达蛋白在宿主菌中的分布 | 第49页 |
·重组质粒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49-51页 |
·IPTG浓度的优化 | 第49-50页 |
·诱导时间的优化 | 第50-51页 |
·表达蛋白的纯化 | 第51页 |
·免疫印迹结果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6页 |
·表达用引物的设计 | 第52页 |
·PCR | 第52页 |
·T载体克隆 | 第52-53页 |
·诱导表达 | 第53-54页 |
·信号肽对表达的影响 | 第54页 |
·重组表达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54-55页 |
·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55页 |
·免疫印迹检测 | 第55-56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56-57页 |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一 相似性系数矩阵 | 第63-64页 |
附录二 序列测定结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