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基督教论文--对基督教的分析与研究论文

卜舫济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前言第10-16页
第一章 卜舫济来华与主要活动第16-53页
 第一节 卜舫济出生和求学经历第16-19页
  一、卜舫济出生第16-17页
  二、卜舫济求学经历第17-19页
 第二节 卜舫济来华第19-25页
  一、与中国结缘第19-21页
  二、出任圣约翰书院校长第21-25页
 第三节 卜舫济在华主要活动概况第25-53页
  一、卜舫济在华事业的开创期(1888-1912)第25-30页
  二、卜舫济在华事业的成熟期(1912-1919)第30-35页
  三、卜舫济在华教育理念的调整与完善及其实践(1920-1941)第35-53页
第二章 卜舫济与“圣约翰模式”第53-87页
 第一节 卜舫济与“圣约翰模式”的形成第53-56页
  一、卜舫济解决了圣约翰发展方向问题第53-54页
  二、卜舫济提升办学层次为“圣约翰模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第54-55页
  三、卜舫济为“圣约翰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第55-56页
 第二节 卜舫济主导下“圣约翰模式”的特色第56-74页
  一、推崇“英文”教学,形成独树一帜的“英文”教学模式第56-60页
  二、在学生来源上注重发展自己的“预科”教育或附属中学制第60-61页
  三、在办学思路上走书院、大学、大学院逐步拓展的道路第61-63页
  四、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上倡导“德、智、体”三育和谐发展的理念第63-69页
  五、全面和美国教育接轨,移植美国学校制度第69-70页
  六、积极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第70-71页
  七、创设同学会,强化圣约翰学生与母校的联系第71-72页
  八、宽进严出,管理严格,奖优汰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第72-74页
 第三节 卜舫济主导下圣约翰的宗教教育第74-79页
  一、奉行“宗教第一、教育第二”的办学方针第74-76页
  二、坚持走宗教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第76-79页
 第四节 卜舫济主导的“圣约翰模式”的评价问题第79-84页
  一、卜舫济主导的“圣约翰模式”的终结第79-80页
  二、卜舫济主导的“圣约翰模式”的评价第80-84页
 结语第84-87页
第三章 卜舫济的教育理念第87-118页
 第一节 为什么要办教育第87-92页
  一、卜舫济基督教教育思想的产生第87-88页
  二、学校是基督教传播的工具第88-90页
  三、强调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和价值第90-92页
 第二节 办什么样的教育第92-107页
  一、圣约翰的办学目标第92-98页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第98-102页
  三、学生观与圣约翰精神第102-107页
 第三节 如何办教育第107-112页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第108页
  二、关于政府与教育之关系第108-109页
  三、关于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管理第109-112页
 结语:卜舫济教育理念与实践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第112-118页
第四章 卜舫济和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与上海公共租界教育第118-138页
 第一节 卜舫济与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第118-126页
  一、卜舫济与中华基督教教育会关系渊源第118-121页
  二、卜舫济与中华基督教教育会关系的发展第121-122页
  三、卜舫济对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的贡献第122-126页
 第二节 卜舫济与上海公共租界教育第126-136页
  一、公共租界的学校教育第126-127页
  二、卜舫济和华童公学的建立与发展第127-129页
  三、卜舫济与公共租界教育管理与教育政策第129-136页
 结语第136-138页
第五章 卜舫济与圣约翰“六·三”事件与“立案”问题第138-183页
 第一节 卜舫济与圣约翰“六·三”事件第138-154页
  一、“五卅”运动与圣约翰“六·三”事件第138-139页
  二、“六·三”事件的经过第139-146页
  三、卜舫济与“六·三”事件的关系及其善后第146-152页
  四、“六·三”事件对卜舫济与圣约翰大学的影响第152-154页
 第二节 卜舫济与圣约翰“立案”问题第154-180页
  一、圣约翰“立案”问题的由来第154-158页
  二、卜舫济与圣约翰“立案”发展的几个阶段第158-169页
  三、卜舫济与圣约翰“立案”的关系第169-180页
 结语第180-183页
第六章 卜舫济的中国观第183-208页
 第一节 卜舫济的中国政治观第183-200页
  一、晚清时期卜舫济的中国政治观第183-190页
  二、北洋政府时期卜舫济的中国政治观第190-196页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卜舫济的中国政治观第196-198页
  四、卜舫济政治观之认识第198-200页
 第二节 卜舫济的其他中国观第200-204页
  一、卜舫济的中国文化观第200-201页
  二、卜舫济的中国社会观第201-203页
  三、卜舫济的教育观第203-204页
 结语:卜舫济中国观的特点和评价第204-208页
第七章 卜舫济之定位与评价第208-222页
 第一节 卜舫济之定位第208-215页
  一、卜舫济定位的背景第208-209页
  二、卜舫济之定位第209-215页
 第二节 卜舫济评价的一些问题第215-222页
  一、涉及的理论分析方法第215-217页
  二、走近卜舫济第217-222页
附录1:主要参考文献第222-229页
附录2:卜舫济活动大事年表第229-236页
后记第236-23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37页

论文共2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阴阳五行与四大五蕴比较研究--汉唐时期佛教中国化问题新探
下一篇:道德敏感性--基于倾向与情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