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导论 | 第8-14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基本思路和结构框架 | 第10-12页 |
·基本思路 | 第10-12页 |
·结构框架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创新 | 第13页 |
·研究角度创新 | 第13页 |
·研究内容创新 | 第13-14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4-21页 |
·早期人力资本思想 | 第14-15页 |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 第15-16页 |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及评述 | 第15-16页 |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及评述 | 第16页 |
·丹尼森的人力资本理论及评述 | 第16页 |
·人力资本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 第16-18页 |
·乌扎华:扩展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 第17页 |
·罗默: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 第17-18页 |
·卢卡斯:人力资本溢出模型 | 第18页 |
·国内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理论探讨 | 第18-19页 |
·实证研究 | 第19-21页 |
3 陕西省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存量 | 第21-30页 |
·人力资本度量方法 | 第21-22页 |
·陕西省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 | 第22-24页 |
·陕西省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 | 第24-30页 |
·从业人员总量及学历构成 | 第24-26页 |
·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 | 第26-28页 |
·陕西省人力资本水平的横向比较 | 第28-30页 |
4 陕西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 第30-42页 |
·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及量化分析 | 第30-32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32-34页 |
·有效劳动模型 | 第32-33页 |
·有效劳动模型下要素分析理论 | 第33-34页 |
·指标选取和测算 | 第34-36页 |
·产出总量指标 | 第34-35页 |
·物质资本指标 | 第35-36页 |
·回归分析 | 第36-39页 |
·贡献率分析 | 第39-42页 |
5 陕西省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的成因分析 | 第42-52页 |
·人力资本的内部结构—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缺失 | 第42-44页 |
·人力资本的外部环境—区域创新能力和市场化程度 | 第44-49页 |
·区域创新能力 | 第44-47页 |
·市场化程度 | 第47-49页 |
·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产权制度 | 第49页 |
·人力资本的积累机制—外流问题 | 第49-52页 |
6 促进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发展战略 | 第52-58页 |
·启动陕西省企业家人力资本培养工程 | 第52-53页 |
·建立切实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 第53-54页 |
·积极推动“两个结合” | 第53-54页 |
·加快知识利用和流动过程 | 第54页 |
·提高陕西省市场化程度 | 第54-55页 |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54页 |
·加快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 第54-55页 |
·建立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 | 第55页 |
·建立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 第55-58页 |
·健全科学的人力资本评价机制 | 第56页 |
·完善公平的人力资本选拔任用机制 | 第56页 |
·建立积极的人力资本分配激励机制 | 第56-58页 |
7 结论 | 第58-60页 |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努力方向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