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隐症基础理论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
一、摘要 | 第1-10页 |
1.中文 | 第7-8页 |
2.英文 | 第8-10页 |
二、英文缩略词 | 第10-11页 |
三、前言 | 第11-12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2-42页 |
1.中医诊法与中医隐症研究进展 | 第12-33页 |
2.中医心隐症研究综述 | 第33-42页 |
五、理论研究 | 第42-139页 |
绪言 | 第42-44页 |
第一部分 中医心的概念 | 第44-82页 |
一、《黄帝内经》中"心"的概念 | 第44-56页 |
(一) 《黄帝内经·素问》中"心"的概念 | 第44-50页 |
(二) 《黄帝内经·灵枢》中"心"的概念 | 第50-53页 |
(三) 《黄帝内经》中"心"的内涵 | 第53-56页 |
二、《扁鹊难经》心脏形象 | 第56页 |
三、《伤寒论》心病辨证 | 第56-58页 |
四、《金匱要略》 | 第58-60页 |
五、《中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 第60-63页 |
六、晋·王叔和《脉经》 | 第63-64页 |
七、晋·王叔和《脉诀》心脏歌 | 第64-65页 |
八、《肘后备急方》卒心痛方、卒患胸痹痛方 | 第65-66页 |
九、《诸病源候论》久痛侯及心痛区分 | 第66-67页 |
十、《千金方》心脏脉论、虚实寒热病症,胸痹证 | 第67-70页 |
十一、《小儿药证直诀》开五脏辨证先河 | 第70-71页 |
十二、张元素《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 第71-72页 |
十三、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第72-73页 |
十四、元·李杲《脾胃论》 | 第73-74页 |
十五、明·李梴《医学入门》:心脏 | 第74-76页 |
十六、明·章潢《图书编》心脏说、养心、治心要法 | 第76页 |
十七、明·赵献可《医贯》心主论 | 第76-78页 |
十八、明·彭用光《体仁汇编》心脏药性 | 第78-79页 |
十九、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先哲格言》 | 第79页 |
二十、清·李潆《身经通考》心脏得病虚实横逆 | 第79页 |
二十一、清·王清任撰《医林改错》瘀血诸症 | 第79-81页 |
二十二、《保生秘要》 | 第81-82页 |
第二部分 古今名医心病医案研究 | 第82-96页 |
一、许叔微病案 | 第82页 |
二、曹颖甫医案 | 第82-84页 |
三、丁甘仁医案 | 第84-85页 |
四、胡希恕医案 | 第85-86页 |
五、蒲辅周医案 | 第86-88页 |
六、张学文医案 | 第88页 |
七、贾秀林医案 | 第88-90页 |
八、陈瑞春医案 | 第90-96页 |
第三部分 现代心病研究概况 | 第96-132页 |
一、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第96-126页 |
(一) 基础研究进展 | 第96-107页 |
1.缺血性心血管病 | 第96-98页 |
2.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病 | 第98-102页 |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易损斑块 | 第102-104页 |
4.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研究 | 第104-107页 |
(二) 临床研究进展 | 第107-126页 |
1.急性冠脉综合征 | 第107-108页 |
2.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 第108-111页 |
3.梗死后存活心肌的意义 | 第111页 |
4.心房颤动的治疗新概念 | 第111-114页 |
5.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进展 | 第114-116页 |
6.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进展 | 第116-117页 |
7.血脂异常 | 第117-121页 |
8.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卒中预防作用 | 第121-124页 |
9.糖尿病与缺血性卒中 | 第124-126页 |
二、心隐症研究简况 | 第126-132页 |
(一) 隐匿性心肌缺血 | 第126-127页 |
(二) 无症状性心力衰竭 | 第127-128页 |
(三) 无症状性脑卒中 | 第128-129页 |
(四)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 第129-132页 |
第四部分 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区别 | 第132-137页 |
一、行为及心理因素与情志致病因素的比较 | 第132-133页 |
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与"心主血脉" | 第133-135页 |
三、心、脑疾病隐匿性发作与藏象之"心"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39页 |
六、临床研究 | 第139-154页 |
中医心隐症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 第139-154页 |
一、调查对象 | 第139页 |
二、调查方法 | 第139-140页 |
三、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140-144页 |
四、结果与分析 | 第144-151页 |
(一) 基本情况 | 第144-145页 |
(二) 主要相关因素与心隐症的关系 | 第145-151页 |
1.心隐症与年龄: | 第145-146页 |
2.心隐症与性别 | 第146页 |
3.心隐症与教育程度 | 第146-147页 |
4.饮食习惯 | 第147页 |
5.心血管病家族史 | 第147-148页 |
6.BMI | 第148页 |
7.饮茶 | 第148-149页 |
8.心隐症的空间分布 | 第149-150页 |
9.职业与心隐症 | 第150-151页 |
五、讨论 | 第151-154页 |
七、小结 | 第154-157页 |
八、附录:中医心隐症调查表 | 第157-161页 |
九、个人简历 | 第161-162页 |
十、致谢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