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峪古村落聚落形态浅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1. 引言 | 第8-12页 |
| ·传统聚落、古村落的定义 | 第8页 |
| ·国内外聚落研究的概况 | 第8-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2. 朱家峪概况分析 | 第12-20页 |
| ·地理位置及历史变迁 | 第12-14页 |
|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 第12-13页 |
| ·历史变迁 | 第13-14页 |
| ·自然条件 | 第14-15页 |
| ·气候特征 | 第14页 |
| ·地方资源 | 第14-15页 |
| ·文化渊源 | 第15-17页 |
| ·政治制度 | 第15-16页 |
| ·宗教制度 | 第16页 |
| ·教育制度 | 第16-17页 |
| ·传统习俗 | 第17页 |
| ·商业概况 | 第17-20页 |
| 3. 聚落选址理论及整体空间格局 | 第20-28页 |
| ·村落选址 | 第20-24页 |
| ·安全需要 | 第21页 |
| ·生产、生活需要 | 第21页 |
| ·风水及星宿学 | 第21-24页 |
| ·线性布局形态及形成过程 | 第24-25页 |
| ·村落门户 | 第25-28页 |
| 4. 聚落景观的公共空间及节点分析 | 第28-36页 |
| ·街巷 | 第28-31页 |
| ·街巷空间结构 | 第28-29页 |
| ·街巷空间纹理 | 第29-31页 |
| ·广场 | 第31-32页 |
| ·泉 | 第32-34页 |
| ·礼门 | 第34-36页 |
| 5. 主要建筑分析 | 第36-48页 |
| ·居住建筑 | 第36-42页 |
| ·院落布局手法 | 第36-39页 |
| ·应用材料 | 第39-41页 |
| ·建筑细部分析 | 第41-42页 |
| ·大门 | 第41-42页 |
| ·照壁 | 第42页 |
| · | 第42-48页 |
| ·文昌阁 | 第42-43页 |
| ·祠堂 | 第43-45页 |
| ·学堂 | 第45页 |
| ·关帝庙 | 第45-46页 |
| ·魁星楼 | 第46-48页 |
| 6. 聚落开发保护 | 第48-54页 |
| ·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48-50页 |
| ·现状 | 第48页 |
| ·存在问题 | 第48-50页 |
| ·古村落风貌的破坏 | 第48-49页 |
| ·村落“空心化”和居民地域认同感的降低 | 第49-50页 |
| ·缺乏行之有效的完整规划和法律保障 | 第50页 |
| ·保护原则及手段 | 第50-54页 |
| ·生态性原则 | 第50-51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51页 |
| ·动态保护原则 | 第51页 |
| ·文化保护原则 | 第51-52页 |
| ·保护手段 | 第52-54页 |
| 7. 古村落规划 | 第54-58页 |
| ·规划步骤 | 第54页 |
| ·分区规划 | 第54-56页 |
| ·重点保护区 | 第55页 |
| ·一般保护区 | 第55-56页 |
| ·景观恢复区 | 第56页 |
| ·村落景观意向规划 | 第56-57页 |
| ·细部规划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个人简介 | 第62-64页 |
| 导师简介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附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