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关于“全媒体”理论的研究 | 第11页 |
2、关于“全媒体”的应用 | 第11-13页 |
一、“全媒体”的概念及其表现 | 第13-18页 |
(一)“全媒体”概念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全媒体”时代的表现 | 第14-18页 |
1、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进一步融合 | 第14页 |
2、“大媒体潮”初露端倪 | 第14-15页 |
3、接收终端形式多样化 | 第15-16页 |
4、传受角色实现互换 | 第16页 |
5、媒介传播进入“营销时代” | 第16-17页 |
6、“以人为本”的互动成为常态 | 第17-18页 |
二、“全媒体”时代地市级电视台发展的“外患”与“内忧” | 第18-27页 |
(一)地市级电视台生存发展的外部挑战 | 第18-23页 |
1、互联网媒体逐步走向主流 | 第19-20页 |
2、3G 时代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形成冲击 | 第20-22页 |
3、受众接受信息渠道逐渐拓宽 | 第22页 |
4、媒体多元化分散广告资源 | 第22-23页 |
(二)地市级电视台的内部矛盾 | 第23-27页 |
1、缺乏与全媒体合作共赢的意识 | 第23页 |
2、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鲜有成效 | 第23-24页 |
3、缺少全媒体营销的市场化理念 | 第24-25页 |
4、互动效果与新媒体差距较大 | 第25页 |
5、电视节目缺乏新意和品牌度 | 第25-26页 |
6、广告形式逊色于新媒体 | 第26-27页 |
三、地市级电视台在“全媒体”时代的独有优势 | 第27-31页 |
(一)最具地域和心理接近性 | 第27页 |
(二)对区域性资源的独占性 | 第27-28页 |
(三)与当地受众互动易出效果 | 第28页 |
(四)信息比全媒体更权威、可信 | 第28-29页 |
(五)区域性利于实行改革与创新 | 第29页 |
(六)媒体监督效果更及时、显著 | 第29-30页 |
(七)服务受众更具亲和力和便利性 | 第30-31页 |
四、“全媒体”时代地市级电视台的发展策略 | 第31-42页 |
(一)形式上灵活融合,发挥优势 | 第31-36页 |
1、与新媒体接轨,增加收视渠道 | 第31-33页 |
2、整合多种媒体终端,实现互帮互助效应 | 第33-34页 |
3、节目注入直播形式,发挥电视的传播优势 | 第34-35页 |
4、实现多点互动,提高受众的参与度 | 第35-36页 |
(二)内容上“本土+专业+品牌”化,追求独特 | 第36-39页 |
1、坚持并扩大本土化特色 | 第36-38页 |
2、频道专业化与栏目品牌化相结合 | 第38页 |
3、节目内容“反客为主”,满足受众新需求 | 第38-39页 |
(三) 战略上加强策划,推动营销 | 第39-40页 |
1、重视特别策划节目,引发特别关注 | 第39页 |
2、策划与企业的合作活动,实现双效益 | 第39页 |
3、激活群众参与,扩大影响力 | 第39-40页 |
(四)功能上注重受众反馈,实现全媒体舆论监督 | 第40-42页 |
1、扩大受众反馈渠道,广开言路听民声 | 第40页 |
2、实现有效反馈,满足受众后续需求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