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城”一种文化生成的场域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9-20页 |
| ·“设计之城”:本文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9-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相关研究成果 | 第17-19页 |
| ·主要内容和文章结构 | 第19-20页 |
| 第2章 作为地理条件的城市空间 | 第20-38页 |
| ·城市的发展——本文研究的背景 | 第20-26页 |
| ·城市文化与设计 | 第26-30页 |
| ·深圳的城市空间 | 第30-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3章 扁平化的趣味空间 | 第38-55页 |
| ·等级化趣味的一种表现 | 第38-40页 |
| ·趣味的区隔 | 第40-41页 |
| ·深圳的城市趣味 | 第41-49页 |
| ·扁平化的趣味:一个适合设计发展的特征 | 第49-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4章 设计的场域 | 第55-75页 |
| ·“空间”与“场域” | 第55-59页 |
| ·设计场域的形成 | 第59-62页 |
| ·设计场域的位置 | 第62-70页 |
| ·“边界中”的深圳设计场域 | 第70-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5章 场域Ⅰ:场域的自主 | 第75-89页 |
| ·设计场内的行动者 | 第76-78页 |
| ·设计师身份的独立 | 第78-81页 |
| ·以西方为范 | 第81-83页 |
| ·新标准和新秩序 | 第83-84页 |
| ·群体的独立 | 第84-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第6章 场域Ⅱ:场域的扩张 | 第89-103页 |
| ·超越:一种“在场”和“去场域化”的模式 | 第90-91页 |
| ·对“平面设计在中国”的一种解读 | 第91-94页 |
| ·对“设计之都”的一种解读 | 第94-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 第7章 场域中的设计共同体 | 第103-117页 |
| ·设计共同体形成的前提 | 第103-105页 |
| ·设计共同体的结构 | 第105-107页 |
| ·偶像和仪式:设计文化的传播 | 第107-111页 |
| ·设计共同体的规模 | 第111-113页 |
| ·“设计之城”:一种超共同体的价值 | 第113-1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117-126页 |
| ·设计文化的共同体 | 第117-119页 |
| ·文化共同体的意义 | 第119-122页 |
| ·启示与反思 | 第122-126页 |
| 后记 | 第126-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 致谢 | 第133-134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