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9页 |
1-1 相关概念的阐述 | 第10-24页 |
1-1-1 石器时代——世界与中国 | 第10-12页 |
1-1-2 中国——独特的地理区域 | 第12-16页 |
1-1-3 长期性居址——对居住环境研究的意义 | 第16-20页 |
1-1-4 范式化的家居——房屋是进化的工具 | 第20-21页 |
1-1-5 居住观念——在创造之前的概念 | 第21-24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石器时代的环境背景与居址概述 | 第29-54页 |
2-1 石器时代的地理因素概述 | 第29-31页 |
2-1-1 第一事件——青藏高原的隆升 | 第29-30页 |
2-1-2 第二事件——长江与黄河的形成 | 第30-31页 |
2-2 石器时代的气候因素概述 | 第31-40页 |
2-2-1 旧石器时代——冰期的交替 | 第31-33页 |
2-2-2 中石器时代——最后的冰川 | 第33-35页 |
2-2-3 新石器时代——渐次的温暖 | 第35-40页 |
2-3 石器时代的文化相貌概述 | 第40-45页 |
2-3-1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时代 | 第40-42页 |
2-3-2 中石器时代文化——细石器、复合工具和原始耕作 | 第42-43页 |
2-3-3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陶器和农业 | 第43-45页 |
2-4 我国石器时代的居址分布 | 第45-54页 |
2-4-1 努力地迁徙——旧石器遗址的分布 | 第45-47页 |
2-4-2 丰富的文化类型——新石器遗址的分布 | 第47-49页 |
2-4-3 多中心的起源——新石器遗址的"文化区系" | 第49-54页 |
第三章 走出洞穴——漫长又伟大的征程 | 第54-83页 |
3-1 洞穴——"核心的家" | 第54-67页 |
3-1-1 洞穴对人类进化的贡献 | 第54-61页 |
3-1-2 最早的家——巫山龙骨坡200万年前的洞穴 | 第61-64页 |
3-1-3 "北京人"之家——北京周口店洞穴 | 第64-67页 |
3-2 "洞穴—旷野"模式 | 第67-77页 |
3-2-1 龙牙洞——洛南盆地的居址模式 | 第70-71页 |
3-2-2 阎家岗——季节性的旷野模式 | 第71-74页 |
3-2-3 旷野居址的增加——对资源的控制力的增长 | 第74-77页 |
3-3 走出洞穴 | 第77-83页 |
3-3-1 "火"——从借用到控制 | 第77-78页 |
3-3-2 等待陶器——中石器时代的"试验" | 第78-81页 |
3-3-3 分区——模式化的家居空间的产生 | 第81-83页 |
第四章 聚落生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 | 第83-108页 |
4-1 "聚落"研究 | 第83-90页 |
4-1-1 空间模式——聚落研究框架 | 第83-85页 |
4-1-2 聚落形态——不同地形的不同策略 | 第85-86页 |
4-1-3 从自组织到成熟——"聚落"的三个发展阶段 | 第86-89页 |
4-1-4 风土——聚落的多样性和典型性 | 第89-90页 |
4-2 聚落中的建筑成就 | 第90-96页 |
4-2-1 版筑——从环濠到城郭 | 第90-92页 |
4-2-2 木骨泥墙——在华北流行的式样 | 第92-94页 |
4-2-3 干栏——在华南流行的式样 | 第94-95页 |
4-2-4 井干——井壁中的发现 | 第95-96页 |
4-3 聚落中的公共空间 | 第96-100页 |
4-3-1 大广场——充满凝聚力的场所 | 第96-97页 |
4-3-2 大房子——早期宫殿建筑的营建 | 第97-100页 |
4-4 聚落中温暖的家 | 第100-108页 |
4-4-1 火塘(灶炕)——室内的核心空间 | 第100-102页 |
4-4-2 陶器——家中重要的生活器具 | 第102-103页 |
4-4-3 生产工具——室内的陈设物 | 第103-104页 |
4-4-4 室内窑穴——居室中的储藏空间 | 第104-105页 |
4-4-5 居住面——卫生健康的起居 | 第105-106页 |
4-4-6 装饰——房屋就像是个大陶器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居住观念——择吉处而营之 | 第108-118页 |
5-1 石器时代的"风水" | 第108-112页 |
5-1-1 选穴——旧石器时代的选址的策略 | 第108-110页 |
5-1-2 择址——新石器时代的"环境观" | 第110-112页 |
5-2 聚落中的"规划"意识 | 第112-113页 |
5-3 "方圆"与"四象"观念 | 第113-115页 |
5-4 "中轴"观念 | 第115-118页 |
结语 | 第118-120页 |
附表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图表索引 | 第126-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