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肠道致病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及致病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4页 |
缩写词表 | 第14-15页 |
前言:VBNC研究现状 | 第15-30页 |
一、传统微生物学对细菌培养的认识 | 第15页 |
二、VBNC状态的提出 | 第15-18页 |
三、VBNC状态的生物学性状 | 第18-21页 |
四、VBNC状态的诱导因素 | 第21-23页 |
五、VBNC状态的检测 | 第23-24页 |
六、VBNC状态的复苏 | 第24-25页 |
七、VBNC状态的发生机制 | 第25-26页 |
八、VBNC状态的争议 | 第26-27页 |
九、VBNC状态的研究意义 | 第27-30页 |
第一章 细菌VBNC状态的诱导与检测 | 第30-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5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5-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二章 处于VBNC状态的志贺氏菌致感染性的研究 | 第51-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6页 |
2 实验结果 | 第56-61页 |
3 讨论 | 第61-62页 |
4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处于VBNC状态的志贺氏菌蛋白表达的研究 | 第64-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8页 |
2 实验结果 | 第68-76页 |
3 讨论 | 第76-78页 |
4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处于VBNC状态的细菌复苏方法研究 | 第79-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2 结果 | 第80-82页 |
3 讨论 | 第82-84页 |
4 小结 | 第84-85页 |
全文总结 | 第8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附录一(文献综述) | 第102-108页 |
附录二(个人简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