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论 | 第12-27页 |
一、注重人的创新能力的历史必然性 | 第12-20页 |
(一) 注重人的创新能力是反思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的一个重要启示 | 第13-15页 |
(二) 当代中国发展的再生之路是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 第15-18页 |
(三) 竞创时代,影响社会发展的力量总体上将转向人的创新能力 | 第18-20页 |
二、对人的创新能力进行哲学研究的必要性 | 第20-24页 |
(一) 各学科对人的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二) 从哲学角度研究人的创新能力的独特意义 | 第22-24页 |
三、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24-27页 |
(一) 分析的问题 | 第24-25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25-26页 |
(三) 学术目标 | 第26-27页 |
第一章 人的创新能力思想的历史清理与总结 | 第27-47页 |
一、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相关思想 | 第27-31页 |
(一) "生"的哲学思想对研究人的创新能力的借鉴 | 第27-29页 |
(二) 朴素辩证法对研究人的创新能力的启发 | 第29-31页 |
二、西方哲学中的创新问题研究 | 第31-39页 |
(一) 对人的主体性的确证 | 第32-35页 |
(二) 对创新及创造生成的阐述 | 第35-37页 |
(三) 对思维方式创新的研究 | 第37-39页 |
三、马克思对创新、能力问题的探索 | 第39-47页 |
(一) 马克思对创新问题的论述 | 第40-42页 |
(二) 马克思对能力的关注 | 第42-47页 |
第二章 人的创新能力概念的哲学理解 | 第47-67页 |
一、人的创新能力概念的内涵 | 第47-61页 |
(一) 人的创新能力的概念诠释 | 第47-53页 |
(二) 人的创新能力的基本内容 | 第53-58页 |
(三) 人的创新能力的典型特征 | 第58-61页 |
二、人的创新能力的立足点 | 第61-67页 |
(一) 创新须注意人的本质与人的生存环境的内在统一性 | 第61-63页 |
(二) 从人的生态属性发掘人的创新能力 | 第63-65页 |
(三) 协调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更好地发挥人的创新能力 | 第65-67页 |
第三章 哲学视野中的人的创新能力理论 | 第67-105页 |
一、人的创新能力的认识论考察——创新认知的内涵 | 第67-78页 |
(一) 创新认知的思维前提 | 第67-73页 |
(二) 创新认知的要素 | 第73-77页 |
(三) 创新认知的形成 | 第77-78页 |
二、人的创新能力的实践基础分析 | 第78-88页 |
(一) 创新动力产生于人在实践中的需要 | 第78-80页 |
(二) 人的创新能力的发挥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体现 | 第80-82页 |
(三) 人的创新能力根植于领先的实践活动 | 第82-86页 |
(四) 实践是检验创新成果的唯一标准 | 第86-88页 |
三、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的创新能力 | 第88-95页 |
(一) 人的创新能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 第88-90页 |
(二) 历史合力主导人的创新能力的方向 | 第90-92页 |
(三)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目标和条件 | 第92-95页 |
四、方法论视野中的人的创新能力 | 第95-105页 |
(一) 人本化需求促进人本化的哲学认知 | 第95-96页 |
(二) 人本化哲学方法的内容:以"介"寻找创新点位 | 第96-101页 |
(三) 人的创新能力的多元整合 | 第101-105页 |
第四章 提升人的创新能力的实践路径探索 | 第105-126页 |
一、培育创新文化,提高认知水平 | 第105-112页 |
二、政治环境的改善 | 第112-116页 |
(一) 权力结构决定权力运作方式 | 第112-113页 |
(二) 培育人本型权力结构 | 第113-115页 |
(三) 激活政治家的人本创造性 | 第115-116页 |
三、拓展创意经济 | 第116-122页 |
四、倡导教育创新,增强人的创新能力 | 第122-126页 |
(一) 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模式 | 第122-123页 |
(二) 创新式的教育手段:实验室教学 | 第123-126页 |
结语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6页 |
后记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