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上新世团田植物群及其古环境分析
摘要 | 第1-8页 |
Summary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2 区域地质地理概况 | 第16-21页 |
·研究区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滇西地区大地构造与地质背景 | 第17-19页 |
·研究区地层及时代 | 第19-20页 |
·地层划分 | 第19-20页 |
·地层时代 | 第20页 |
·滇西地区新近纪植物群研究状况 | 第20-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化石叶片角质层处理 | 第21页 |
·现生叶片角质层处理 | 第21页 |
·角质层切片 | 第21页 |
·角质层的观察和照相 | 第21页 |
·角质层碳同位素测定 | 第21-22页 |
·表皮参数的统计 | 第22页 |
·气孔参数的统计 | 第22页 |
·表皮细胞弯曲度计算 | 第22页 |
·全缘叶百分比与年平均气温 | 第22页 |
·植物化石共存分析法 | 第22-23页 |
·叶结构和角质层术语 | 第23-24页 |
4 化石系统描述 | 第24-51页 |
5 角质层特征与古环境 | 第51-60页 |
·辨别化石叶片中的阴、阳叶类型 | 第52-58页 |
·叶面积与植物叶片阴、阳叶的关系 | 第52-53页 |
·阴、阳叶的表皮细胞弯曲度和气孔参数分析 | 第53-57页 |
·阴、阳叶的碳同位素差异 | 第57页 |
·化石植物阴、阳叶类型的埋藏学特征 | 第57-58页 |
·表皮旱生结构与古环境干旱度的关系 | 第58-60页 |
6 气孔参数与大气CO_2浓度 | 第60-66页 |
·研究背景 | 第60-62页 |
·植物气孔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 第60-61页 |
·外界环境对气孔参数的影响 | 第61-62页 |
·生物因素对气孔参数的影响 | 第62页 |
·气孔比率法 | 第62页 |
·团田盆地上新世大气CO_2浓度重建 | 第62-66页 |
7 团田植物群组合面貌与共存分析 | 第66-86页 |
·云南现代植物区系划分 | 第66-69页 |
·团田盆地上新世古植被分析 | 第69-73页 |
·植物组合面貌与演化 | 第69-70页 |
·滴水叶尖 | 第70-73页 |
·叶缘分析 | 第73页 |
·植物群共存分析与古气候重建 | 第73-83页 |
·团田盆地上新世植物群古气候共存分析 | 第74-80页 |
·滇西地区新近纪植物群古气候共存分析 | 第80-83页 |
·滇西地区新近纪古气候综合对比 | 第83-86页 |
结语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3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103-131页 |
博士在学期间科研成果(2006-2009)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