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6页 |
第一节 末次冰期气候不稳定性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一、末次冰期气候不稳定性事件研究 | 第13-17页 |
二、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气候变化机制研究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一、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及主要突发事件研究 | 第19-21页 |
二、中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 | 第21-22页 |
三、过去2 ka气候变化研究 | 第22页 |
四、全新世气候波动的周期性及可能机制研究 | 第22-24页 |
第三节 黄土高原末次冰期以来环境变化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一、黄土高原末次冰期气候突变事件研究 | 第24-25页 |
二、黄土高原全新世植被与环境变化研究 | 第25-27页 |
第四节 孢粉学在第四纪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27-33页 |
一、表土孢粉谱研究倍受重视 | 第27-30页 |
二、不同沉积相的孢粉谱研究不断深入 | 第30-32页 |
三、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和定量化 | 第32页 |
四、生物群区化研究得到系统开展 | 第32-33页 |
五、高分辨率时间序列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第33页 |
第五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33-3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剖面地层及年代 | 第36-48页 |
第一节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36-42页 |
一、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36-37页 |
二、研究区地质地貌特征 | 第37-38页 |
三、研究区气候、土壤及植被分布概况 | 第38页 |
四、研究区植被 | 第38-42页 |
第二节 研究剖面地层及年代 | 第42-48页 |
一、剖面位置及地层岩性 | 第42-45页 |
二、(14)~C测年数据及年代-深度模式 | 第45-48页 |
第三章 研究剖面的孢粉记录 | 第48-58页 |
第一节 孢粉样品的采集、实验及鉴定 | 第48-50页 |
一、孢粉样品的采集 | 第48页 |
二、孢粉的实验室提取方法 | 第48-50页 |
三、孢粉的鉴定统计 | 第50页 |
第二节 孢粉数据处理及绘图 | 第50-51页 |
一、孢粉数据处理 | 第50-51页 |
二、孢粉图谱绘制 | 第51页 |
第三节 会宁硝沟剖面的孢粉记录 | 第51-58页 |
第四章 研究区25 KA以来的古植被及古环境演化 | 第58-78页 |
第一节 会宁硝沟剖面孢粉记录的环境意义及环境指标 | 第58-61页 |
一、会宁硝沟剖面的沉积环境及孢粉谱环境指示意义 | 第58页 |
二、会宁硝沟剖面孢粉浓度的环境指示意义 | 第58-59页 |
三、粒度、总有机碳(TOC)的环境指示意义 | 第59-61页 |
四、会宁硝沟剖面的古环境重建指标 | 第61页 |
第二节 研究区25 KA以来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演化历史 | 第61-65页 |
第三节 25 KA以来区域环境变化特征对比讨论 | 第65-70页 |
一、25 ka以来区域环境变化特征 | 第66-69页 |
二、25 ka以来区域植被与气候演替模式探讨 | 第69-70页 |
第四节 25KA以来主要古气候事件对比研究 | 第70-76页 |
一、H2、H1事件及末次盛冰期(LGM) | 第70页 |
二、B/A暖期及YD事件 | 第70-73页 |
三、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及系列冷干气候事件 | 第73-75页 |
四、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节 25 KA以来区域气候环境变化机制浅析 | 第76-78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8-82页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78-80页 |
二、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80-8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2-95页 |
附录1.图表清单 | 第95-96页 |
附录2.孢粉图版 | 第96-100页 |
个人简介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