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桦褐孔菌的研究概况 | 第10-22页 |
·桦褐孔菌简介 | 第10-12页 |
·桦褐孔菌的分类地位和人工培养特性 | 第12-15页 |
·桦褐孔菌的学名及分类地位 | 第12页 |
·桦褐孔菌的形态 | 第12-13页 |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 | 第13-14页 |
·桦褐孔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 第14-15页 |
·桦褐孔菌多糖 | 第15-16页 |
·桦褐孔菌多糖概述 | 第15页 |
·多糖的提取方法 | 第15页 |
·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 第15-16页 |
·多糖的测定方法 | 第16页 |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和药用价值 | 第16-22页 |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 | 第16-18页 |
·桦褐孔菌的药理和药用价值 | 第18-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2 桦褐孔菌发酵培养基配方的研究 | 第24-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供试菌株 | 第24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24-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8页 |
·不同氮源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不同碳源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9-31页 |
·不同碳氮比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1-33页 |
·不同微量元素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3-35页 |
·不同维生素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正交试验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3 桦褐孔菌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39-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热水浸提法提取工艺 | 第39-40页 |
·热水浸提法正交试验设计 | 第40页 |
·多糖得率计算 | 第40页 |
·多糖含量测定——苯酚-硫酸法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4 桦褐孔菌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45-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供试样品 | 第45页 |
·受试动物 | 第45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7页 |
·小鼠 S_(180) 荷瘤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试验动物分组与多糖剂量设定 | 第46-47页 |
·抑瘤率计算方法 | 第47页 |
·对 S_(180) 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47页 |
·试验数据处理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桦褐孔菌多糖的抗肿瘤活性 | 第47-49页 |
·桦褐孔菌多糖对 S_(180) 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