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 触角感器的常用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电镜技术 | 第13页 |
·触角电位技术 | 第13页 |
·单细胞记录 | 第13-14页 |
·单感器记录 | 第14页 |
·免疫电镜法 | 第14页 |
2 触角感器的分类 | 第14-16页 |
·根据感器的亲脂性孔道分类 | 第14页 |
·根据感器的生理功能分类 | 第14-15页 |
·根据感器的形态特征分类 | 第15页 |
·常见的感器类型 | 第15-16页 |
3 触角感器形态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4 触角感器功能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毛形感器功能研究 | 第17-18页 |
·锥形感器功能研究 | 第18页 |
·刺形感器功能研究 | 第18页 |
·栓锥形感器功能研究 | 第18页 |
·腔锥形感器功能研究 | 第18-19页 |
·耳形感器功能研究 | 第19页 |
·鳞形感器功能研究 | 第19页 |
·板形感器功能研究 | 第19页 |
·钟形感器功能研究 | 第19页 |
·坛形感器功能研究 | 第19-20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6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5种书虱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23-3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2 结果 | 第25-28页 |
·5种书虱触角形态描述 | 第25-26页 |
·触角感器的类型 | 第26-27页 |
·5种书虱触角感器的丰富度和分布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31页 |
第3章 5种鞘翅目储藏物害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31-51页 |
第1节 绿豆象和四纹豆象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31-4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页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数据统计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绿豆象和四纹豆象触角形态描述 | 第32-33页 |
·感器的类型 | 第33-34页 |
·触角感器的丰富度和分布 | 第34页 |
3 讨论 | 第34-41页 |
第2节 赤拟谷盗、玉米象和锯谷盗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1-5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2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2 结果 | 第42-44页 |
·赤拟谷盗、玉米象和锯谷盗触角的一般形态特征 | 第42页 |
·赤拟谷盗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 | 第42-43页 |
·玉米象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 | 第43页 |
·锯谷盗触角感器种类、形态和分布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51页 |
第4章 绿豆象、四纹豆象和赤拟谷盗触角感器的内部结构 | 第51-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1-52页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绿豆象触角感器的内部结构 | 第52-53页 |
·四纹豆象触角感器的内部结构 | 第53页 |
·赤拟谷盗触角感器的内部结构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5页 |
第5章 主要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图版 | 第67-81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