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8-13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评述 | 第8-11页 |
(三)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 写作思路 | 第11页 |
(五)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1-13页 |
一、陕甘宁边区农业互助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第13-23页 |
(一) 马列主义合作制的基本理论 | 第13-17页 |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制的论述 | 第13-15页 |
2、列宁的农业合作社思想 | 第15-17页 |
(二) 中国共产党关于合作的早期实践 | 第17-23页 |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第18-19页 |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第19-23页 |
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互助合作的伟大实践 | 第23-41页 |
(一) 抗战前夕陕甘宁边区农业互助合作的缘起 | 第23-31页 |
1、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生产力 | 第23-27页 |
2、边区兴存的劳动互助形式 | 第27-31页 |
(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 | 第31-33页 |
1、党领导农民组织起来,解决劳动力和畜力不足 | 第31页 |
2、干部和党员带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 第31-32页 |
3、适时调整,纠正错误,保证互助合作的健康发展 | 第32-33页 |
(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33-41页 |
1、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历程 | 第33-37页 |
2、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互助合作的特点 | 第37-41页 |
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历史评价和启示 | 第41-49页 |
(一)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互助合作运动的历史评价 | 第41-45页 |
1、边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 第41-42页 |
2、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 第42-44页 |
3、通过互助合作组织劳动生产,全面推动了根据地的农村建设 | 第44-45页 |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启示 | 第45-49页 |
1、“组织起来”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45-47页 |
2、照顾农民的利益,使他们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 第47页 |
3、发展合作经济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