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论民事法官能动性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引论第16-25页
第一章 民事法官能动性的概论第25-57页
 一、民事法官能动性界定第26-35页
  (一) 民事法官能动性的内涵第26-31页
  (二) 民事法官能动性的性质第31-32页
  (三) 民事法官能动性的特征第32-35页
 二、法官能动性的历史发展第35-56页
  (一) 法官能动性的理论嬗变第35-46页
  (二) 法官能动性的实践发展第46-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二章 民事法官能动性的理论基础和原则第57-90页
 一、民事法官能动性之争第57-63页
  (一) 工具抑或回应第57-58页
  (二) 功利抑或实用第58-60页
  (三) 无为抑或浪漫第60页
  (四) 面孔多元抑或消极中立第60-61页
  (五) 裁判抑或服务第61-63页
 二、民事法官能动性的哲学基础第63-67页
  (一) 绝对与相对的辨证关系第63-64页
  (二) 一般与个别的辨证关系第64-65页
  (三) 主观与客观相互依存关系第65页
  (四) 逻辑与经验的运用第65-67页
 三、民事法官能动性的法理学基础第67-72页
  (一) 法律规范的局限性第67-69页
  (二) 法律不确定性第69页
  (三) 法官伦理自主性的要求第69-70页
  (四) 民事程序权利生成功能的选择第70-71页
  (五) 民事裁判方法的体现第71-72页
  (六) 实现民事诉讼目的的需要第72页
 四、民事法官能动性的原则第72-88页
  (一) 合法原则第73-75页
  (二) 合理原则第75-77页
  (三) 诚信原则第77-81页
  (四) 公序良俗原则第81-84页
  (五) 公平与利益衡量原则第84-88页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三章 法官能动性的实现第90-123页
 一、事实认定方面第90-101页
  (一) 当事人自认的认定第91-93页
  (二) 司法认知第93-94页
  (三) 事实的推定第94-95页
  (四) 证明责任的分配第95-97页
  (五) 经验法则的运用第97-98页
  (六) 证明标准的适用第98-100页
  (七) 证据的审查与判断第100-101页
 二、诉讼程序管理第101-113页
  (一) 程序控制第101-103页
  (二) 证据的收集与调查第103-105页
  (三) 法官询问第105-108页
  (四) 法官释明第108-109页
  (五) 特殊程序管理第109-113页
 三、法律适用方面第113-122页
  (一) 法律规范适用第114-115页
  (二) 法律规则模糊第115-117页
  (三) 法律规则缺位第117-119页
  (四) 法律规则冲突第119-121页
  (五) 法律规则适用显失公平第121-122页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四章 民事法官能动性的限度第123-155页
 一、民事法官能动性限度的根源第123-130页
  (一) 行使权力主体的局限性第123-125页
  (二) 权力的腐蚀性第125-127页
  (三) 权力滥用的现实性第127-130页
 二、民事法官能动性的限度方式第130-154页
  (一) 立法限度第130-133页
  (二) 正当程序第133-141页
  (三) 主体限制第141-146页
  (四) 审判制度与体制第146-149页
  (五) "交涉性"诉讼对话机制第149-154页
 本章小结第154-155页
第五章 我国民事法官能动性的思考第155-191页
 一、我国民事法官能动性的现状第155-164页
  (一) 难以圆满的法律规则第155-158页
  (二) 粗糙的方法论第158-159页
  (三) 严苛的制度约束第159-160页
  (四) 步履蹒跚的司法改革第160-161页
  (五) 失范的法官能动第161-164页
 二、我国民事法官能动性规制的现实条件第164-175页
  (一)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重理念的形成第164-165页
  (二) 特殊正义与一般正义平衡的需要第165-166页
  (三) 法官职业化建设的稳步推进第166-168页
  (四)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渐进完善第168-169页
  (五) 具有我国特色调解制度的不断健全第169-170页
  (六) 案例指导制度导向和规范作用第170-172页
  (七) 现实审判发展的需要第172-175页
 三、我国民事法官能动性的规制途径第175-189页
  (一) 树立维护司法公正的理念第175-178页
  (二) 完善民事法律制度第178-181页
  (三) 加强司法解释的指导力度第181-183页
  (四) 加强对法官裁判行为的实践控制第183-184页
  (五) 保障和落实法官能动性的规范行使第184-187页
  (六) 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第187-189页
 本章小结第189-191页
结语第191-194页
参考文献第194-205页
附件第205-21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19页

论文共2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亲属拒证特权研究
下一篇:医患纠纷诉讼程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