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锂离子电池的产生与发展 | 第10-11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概述 | 第11-13页 |
| ·LiCoO_2 正极材料 | 第11页 |
| ·LiNiO_2 正极材料 | 第11-12页 |
| ·LiMn_2O_4 和LiMnO_2 正极材 | 第12-13页 |
| ·LiFePO_4 正极材料概述 | 第13-20页 |
| ·LiFePO_4 的结构 | 第13-14页 |
| ·LiFePO_4 的电化学性能 | 第14-15页 |
| ·LiFePO_4 的制备方法 | 第15-17页 |
| ·LiFePO_4 的电化学改性 | 第17-20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 ·实验主要原料及设备 | 第21-22页 |
| ·材料制备 | 第22页 |
| ·材料表征 | 第22页 |
|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2页 |
| ·表观形貌分析 | 第22页 |
| ·碳含量分析 | 第22页 |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2-25页 |
| ·电极的制备 | 第22-23页 |
| ·模拟电池的组装 | 第23页 |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3页 |
| ·样品放电比容量的计算 | 第23-25页 |
| 第3章 LiFePO_4的碳包覆改性 | 第25-38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25-27页 |
| ·不同的碳源对LiFePO_4 改性的研究 | 第27-32页 |
| ·不同碳源LiFePO_4/C 材料的表征 | 第27-30页 |
| ·不同碳源LiFePO_4/C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 ·不同的碳含量对LiFePO_4/C 材料的性能的影响 | 第32-37页 |
| ·不同蔗糖含量的LiFePO_4/C 材料中残余碳含量的分析 | 第32-33页 |
| ·掺入不同蔗糖含量的LiFePO_4/C 材料的表征 | 第33-34页 |
| ·不同蔗糖含量的LiFePO_4/C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4-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LiFePO_4的离子掺杂改性 | 第38-52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不同的掺杂离子对材料改性的研究 | 第38-43页 |
| ·LiFe_(0.95)M_(0.05)PO_4(M=Mg、Mn、Ni、Ti)的表征 | 第38-41页 |
| ·LiFe_(0.95)M_(0.05)PO_4(M=Mg、Mn、Ni、Ti)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1-43页 |
| ·不同量的掺杂离子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3-47页 |
| ·LiFe_(0.95)Mg_xTi_(0.05-x)PO_4 的表征 | 第43-44页 |
| ·LiFe_(0.95)Mg_xTi_(0.05-x)PO_4 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4-47页 |
| ·LiFe_(0.95)Mg_(0.03)Ti_(0.02)PO_4/C 的性能分析 | 第47-51页 |
| ·LiFe_(0.95)Mg_(0.03)Ti_(0.02)PO_4/C 材料的表征 | 第47-48页 |
| ·LiFe_(0.95)Mg_(0.03)Ti_(0.02)PO_4/C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8-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5章 水为引发剂的制备方法探讨 | 第52-59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材料的制备 | 第52-53页 |
| ·合成的LiFePO_4/C 材料的表征 | 第53-54页 |
| ·LiFePO_4/C 材料的XRD 射线衍射分析 | 第53-54页 |
| ·LiFePO_4/C 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54页 |
| ·合成的LiFePO_4/C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4-58页 |
| ·合成的LiFePO_4/C 材料的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 第54-55页 |
| ·合成的LiFePO_4/C 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曲线分析 | 第55-56页 |
| ·合成的LiFePO_4/C 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分析 | 第56页 |
| ·合成的LiFePO_4/C 材料的倍率性能分析 | 第56-57页 |
| ·原因分析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