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8页 |
|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 | 第11-12页 |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 | 第12-15页 |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 第15-16页 |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全球归趋 | 第16-18页 |
|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污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 第20-22页 |
| ·吸附法在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目标去除物简介 | 第23-25页 |
| ·阿特拉津 | 第23-24页 |
| ·硝基苯 | 第24-25页 |
|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4页 |
| ·试验仪器和化学药品 | 第27-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 ·类脂吸附材料的表征 | 第28页 |
| ·阿特拉津测定方法 | 第28-30页 |
| ·硝基苯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 ·LAM 和PAC 吸附量的计算 | 第31-32页 |
| ·吸附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32页 |
| ·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32页 |
| ·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32页 |
| ·吸附反应热力学研究 | 第32-34页 |
| 第3章 类脂吸附材料的制备 | 第34-42页 |
| ·原料的选取及类脂吸附材料的制备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 ·界面聚合反应条件 | 第34-37页 |
| ·界面聚合体系确立 | 第37页 |
| ·类脂吸附材料表征 | 第37-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类脂吸附材料对水体中阿特拉津的去除 | 第42-49页 |
| ·内含物浓度对阿特拉津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 ·实验过程 | 第42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 ·反应平衡时间对阿特拉津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实验过程 | 第44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 ·不同浓度条件下的阿特拉津去除效果 | 第45-46页 |
| ·实验过程 | 第45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 ·阿特拉津去除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类脂吸附材料对水体中硝基苯的去除 | 第49-64页 |
| ·反应平衡时间对硝基苯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实验过程 | 第49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 ·LAM 和GAC 投加剂量对硝基苯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实验过程 | 第50-51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页 |
| ·不同浓度条件下的硝基苯去除效果 | 第51-53页 |
| ·实验过程 | 第51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 ·温度对硝基苯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3-58页 |
| ·实验过程 | 第53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 ·硝基苯去除动力学研究 | 第58-61页 |
| ·硝基苯去除一级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58-60页 |
| ·硝基苯去除二级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60-61页 |
| ·硝基苯去除热力学研究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