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20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2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20页 |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0-22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2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 | 第24-39页 |
·区域经济理论 | 第24-27页 |
·区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 第24-26页 |
·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 第26-27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7-32页 |
·产业集群的本质及特征 | 第27-30页 |
·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 | 第30-32页 |
·产业链理论 | 第32-38页 |
·产业链的内涵 | 第32-33页 |
·产业链的结构类型 | 第33-37页 |
·产业链空间分布特点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 第39-45页 |
·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含义 | 第39页 |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现状 | 第39-41页 |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构建 | 第45-71页 |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的建设目标 | 第45-47页 |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系统 | 第47-51页 |
·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的要素构成 | 第47-50页 |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系统构建 | 第50-51页 |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网络组织结构构建 | 第51-56页 |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网络组织结构模型 | 第52-54页 |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网络组织结构分析 | 第54-56页 |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的管理模式 | 第56-60页 |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管理模式模型 | 第56-59页 |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管理模式分析 | 第59-60页 |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的运行机制 | 第60-70页 |
·决策机制 | 第62-66页 |
·激励机制 | 第66-69页 |
·创新机制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水平评价 | 第71-83页 |
·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第71-76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71页 |
·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71-76页 |
·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 第76-79页 |
·指标权重确定 | 第76-78页 |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78-79页 |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水平的实证分析 | 第79-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加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的对策 | 第83-91页 |
·政府层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 第83-86页 |
·加大对配套协作体系的政策保障力度 | 第83页 |
·拓宽对配套协作企业政策扶持的渠道 | 第83-85页 |
·优化配套协作企业政策支持环境 | 第85-86页 |
·企业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 第86-90页 |
·加强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作用 | 第86-88页 |
·培育和促进中小配套企业协作发展 | 第88-89页 |
·实现核心与配套企业共生共存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录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