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明代哲学(1368~1644年)论文--何心隐(1517~1579年)论文

聚和·讲会·自鸣于朝--论明代狂儒何心隐的社会教化实践与理论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引言第8-20页
   ·“社会教化”概念的界定第9-11页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第11页
   ·研究现状及意义第11-14页
   ·何心隐生平第14-15页
   ·何心隐从下至上社会教化思想的哲学根源和时代背景第15-20页
2 聚和堂试验——宗族教化改革的实践与理论第20-35页
   ·聚和堂的建立第21页
   ·聚和堂试验第21-27页
     ·聚和堂的特点第22-23页
     ·聚和堂的管理第23-27页
   ·聚和堂与大同社会教化思想第27-31页
     ·大同社会理想的历史溯源第27-28页
     ·聚和堂宗族教化的指导思想——育欲、聚和第28-31页
   ·聚和堂探索的成败解析第31-35页
     ·聚和堂成功原因初探第31-32页
     ·聚和堂失败原因初探第32-35页
3 师友“讲会”——民众教化改革的实践与理论第35-49页
   ·明代的“讲会”与“会”第35-41页
     ·明代的“讲会”第36-39页
     ·明代的“会”第39-41页
   ·何心隐的讲会生涯第41页
   ·民胞物与、独重师友的社会教化思想第41-45页
     ·民胞物与——凡有血气之莫不亲、莫不尊第41-42页
     ·交尽于友——五伦之中独重师友第42-44页
     ·自强不息——农工超为商贾、商贾超为士,士超为圣贤第44-45页
   ·讲会的历史功过第45-49页
     ·讲学的功绩第45-46页
     ·讲学的流弊第46-49页
4 “自鸣于朝”——对官员的教育与争衡第49-56页
   ·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第49-51页
   ·官员教育旨在讲明学问第51-54页
     ·讲明学问第51-52页
     ·出身以主大道,补天下大空第52-53页
     ·欲与百姓同欲第53-54页
   ·何心隐与官员争衡的意义第54-56页
分析与思考第56-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后记第62-63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儒吴康斋道德修养理论研究
下一篇:布什“独立日”演讲中的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