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

基于GIS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

内容提要第1-9页
第1章 绪论第9-25页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研究现状第10-20页
     ·超前地质预报的研究现状第10-15页
     ·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第15-18页
     ·对已有方法的综合评述第18-20页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1-22页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2-25页
     ·研究方法第22页
     ·技术路线第22-25页
第2章 白鹤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第25-41页
   ·自然地理条件第25页
   ·地形地貌第25-26页
   ·地层岩性第26-27页
   ·地质构造第27-30页
     ·区域地质构造第27-30页
     ·工程区断层第30页
   ·水文地质条件第30页
   ·构造应力场第30-34页
   ·地应力第34-35页
   ·白鹤隧道围岩条件第35-37页
   ·白鹤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第37-39页
     ·进口端塌方第38-39页
     ·出口端塌方第39页
   ·小结第39-41页
第3章 隧道三维工程地质数据库构建第41-59页
   ·地理信息数据库简介第41-42页
   ·隧道工程地质数据组织第42-43页
   ·GEODATABASE第43-44页
   ·三维数据模型第44-50页
     ·基于体表示的数据模型第45页
     ·基于面表示的数据模型第45-47页
     ·Multipatch数据类型第47-50页
   ·隧道三维工程地质数据库设计第50-54页
     ·空间数据库设计第50-51页
     ·属性数据库设计第51-54页
   ·GEODATABASE文件的创建与连接第54-56页
     ·创建GeoDataBase文件第54-55页
     ·连接GeoDataBase文件第55-56页
   ·隧道三维工程地质数据库构建流程第56-57页
   ·小结第57-59页
第4章 基于GIS的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第59-81页
   ·隧道三维实体构建第59-61页
     ·隧道实体构建方法第59-61页
     ·桩号与大地坐标的转换第61页
   ·钻孔模型构建第61-62页
   ·三维地层模型构建第62-68页
     ·克里金插值(Kriging)第63-66页
     ·地表模型构建第66-67页
     ·三维地层模型构建第67-68页
   ·不连续面三维模型构建第68-79页
     ·不连续面在GIS中的表达第69-70页
     ·三维网络模拟的基本原理第70-72页
     ·基于FCM的结构面信息提取第72-78页
     ·基于GIS的三维网络模拟确定RQD第78-79页
   ·小结第79-81页
第5章 基于GIS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平台构建第81-97页
   ·系统的总体设计第81-83页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第81-82页
     ·系统设计的目标第82页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第82-83页
   ·系统开发模式第83-89页
     ·组件式 GIS 技术特点第84-87页
     ·ArcObjects第87-88页
     ·系统开发模式第88-89页
   ·系统开发工作流程第89页
   ·系统的基本功能第89-95页
     ·数据库管理第89-91页
     ·三维模型构建第91-92页
     ·三维网络模拟第92-93页
     ·空间叠加分析功能第93页
     ·空间数据的查询与检索第93-95页
     ·超前地质预报第95页
   ·小结第95-97页
第6章 白鹤隧道典型硐段超前地质预报实例第97-137页
   ·数据挖掘理论第97-99页
   ·工程样本数据建立第99-101页
     ·工程样本数据第99-100页
     ·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获取方法第100-101页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第101-109页
     ·粗糙集理论第101页
     ·白鹤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第101-107页
     ·白鹤隧道围岩稳定性权系数计算第107-109页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超前地质预报第109-115页
     ·BP神经网络第110-112页
     ·白鹤隧道围岩稳定性BP神经网络预测第112-115页
   ·基于可拓学理论的超前地质预报第115-122页
     ·可拓学理论第115-118页
     ·白鹤隧道围岩稳定性可拓学预测第118-122页
   ·预报结果的三维显示第122-125页
   ·围岩分类的三维显示第125-126页
   ·预报结果分析第126-127页
   ·监测数据时间序列预测第127-135页
     ·时间序列概述第127页
     ·ARMA(p,q)模型第127-128页
     ·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分析第128-129页
     ·ARMA模型的建模第129-130页
     ·ARMA(p,q)序列预报第130页
     ·BP-ARMA模型第130-131页
     ·围岩压力的时间序列预测第131-135页
   ·小结第135-13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37-139页
   ·结论第137-138页
   ·展望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47-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中文摘要第150-153页
ABSTRACT第153-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元可加细函数及其应用
下一篇:一类模糊聚类算法研究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