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汶川地震灾后城镇社区中心建设评价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37页
   ·选题背景第12-16页
     ·课题背景第12-13页
     ·城市规划对公共性话题的关注——灾后城镇社区中心建设第13-14页
     ·灾后城镇社区中心建设评价引入第14-16页
     ·小结第16页
   ·研究设计第16-23页
     ·研究的基本价值和观念论述第16-20页
     ·研究目的第20-21页
     ·研究意义第21页
     ·研究的内容第21页
     ·研究方法与范围第21-23页
     ·技术路线第2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23-33页
     ·灾后恢复重建第23-30页
     ·城镇社区中心建设研究综述第30-32页
     ·评价第32-33页
   ·建成环境评价理论第33-37页
     ·使用后评价的主要概念第33-35页
     ·Marans和Spreckelmeyer的评价模式第35-37页
第2章 文献研究及评价准则厘整第37-59页
   ·城镇社区中心第37-54页
     ·社区中心建设的源起第37-39页
     ·社区中心建设的特征第39-40页
     ·国内外社区中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第40-54页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理论第54-58页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构成特征第54-55页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55-56页
     ·建筑成效需求理论第56页
     ·社区服务分送系统第56-57页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有效性第57页
     ·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第57-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3章 灾后城镇社区中心质化评价研究第59-76页
   ·调查设计第59-66页
     ·调查背景第59页
     ·调查目的第59页
     ·调查方法第59-60页
     ·样本的选择原则第60页
     ·数据获取的阻力第60页
     ·样本概况第60-66页
   ·问卷及访谈设计和发放第66-68页
     ·调查层次第66页
     ·问卷及访谈设计第66-67页
     ·问卷发放及访谈第67-68页
     ·问卷分析方法第68页
   ·受访人群情况第68-69页
   ·认知情况第69-70页
     ·对“社区中心”话题的关心程度第69页
     ·社区中心的建设对居民生活的重要性第69-70页
     ·居民对社区中心的建设目的认知情况第70页
     ·所在社区的社区中心建设状况与地震前的变化感受情况第70页
     ·居民对社区中心建设重要因素的认知情况第70页
   ·使用情况第70-72页
     ·去所在社区中心的频率第70-71页
     ·去社区中心交通上花费的时间第71页
     ·去社区中心的感受第71页
     ·社区中心提供的服务和福利灵活性程度第71页
     ·非居住所在社区中心的使用频率第71-72页
     ·社区中心的组织和群体参与情况第72页
     ·所在社区中心对公共事务的处理情况第72页
   ·未来期望第72-73页
     ·期望社区中心提供的重要服务第72-73页
     ·居民认为社区中心可改进方面第73页
   ·对所在社区的社区中心建设状况满意度第73页
   ·调研结论第73-76页
     ·北川第73-74页
     ·都江堰第74-76页
第4章 灾后城镇社区中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第76-83页
   ·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思路第76-78页
     ·灾害特征对受灾群众的影响第76-77页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77页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第77页
     ·社区中心建设相关评价指标第77-78页
   ·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第78-81页
     ·评价因子初汇第78-80页
     ·评价因子更正第80-81页
   ·确定指标权重第81页
   ·评价测量方法第81-82页
   ·采集与分析数据方法第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5章 灾后城镇社区中心建设评价第83-98页
   ·评价调查概述第83-84页
     ·评价调查框架第83页
     ·评价调查样本概述第83-84页
   ·样本问卷发放状况第84-85页
   ·调查分析结论第85-92页
     ·数据整理第85-86页
     ·问卷分析第86-92页
   ·模糊综合评价第92-96页
     ·评价指标赋权第92-93页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第93-96页
   ·信度和效度检测第96-97页
     ·信度的检测第96页
     ·效度检测第96-97页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6章 结论第98-103页
   ·基础研究结论第98-99页
   ·研究的核心观点及结论第99-102页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8页
附录1:调查问卷第108-111页
附录2:评价问卷第111-114页
附录3:解释的总方差第114-11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适应素质教育的当代小学教学活动空间研究
下一篇:基于Mindlin解的土钉受力计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