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5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2、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3、研究假设、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4、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5、论文框架 | 第15页 |
一、政治沟通理论探讨 | 第15-21页 |
1、政治沟通理论的缘起 | 第15-18页 |
2、政治沟通理论内涵及理论"硬核" | 第18-19页 |
3、基层农村政治沟通的内涵、要素与过程 | 第19-20页 |
4、对国内外政治沟通研究的反思——基层农村政治沟通的分析思路 | 第20-21页 |
二、基层农村政治沟通弱化现状:以鲁西南H村为个案 | 第21-35页 |
1、鲁西南H村的基本概况 | 第21-22页 |
2、基层农村政治沟通弱化的现状调查 | 第22-35页 |
(1) 主体政治沟通意识、能力较低 | 第22-26页 |
(2) 政治沟通渠道单一 | 第26-32页 |
(3) 政治沟通反馈不足 | 第32-34页 |
(4) 政治沟通不均衡 | 第34-35页 |
三、基层农村政治沟通弱化的原因分析 | 第35-42页 |
1、政治沟通制度不完善 | 第35-37页 |
(1) 单通道信息传输体制 | 第36页 |
(2) 政治沟通制度供给不足 | 第36-37页 |
2、农民缺乏政治沟通动力 | 第37-38页 |
(1) 生存伦理的束缚 | 第37-38页 |
(2) 理性选择的制约 | 第38页 |
3、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缺乏政治沟通能力 | 第38-40页 |
(1) 职能异化 | 第38-39页 |
(2) 权威衰落 | 第39-40页 |
4、政治沟通中信息扭曲严重 | 第40-41页 |
(1) 本底噪音 | 第40页 |
(2) 主观滤波 | 第40-41页 |
5、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 第41-42页 |
四、基层农村和谐型政治沟通机制建构的路径选择 | 第42-50页 |
1、规范基层农村政治沟通的机构设置 | 第42-44页 |
2、强化制度供给,架构坚实的农村政治沟通平台 | 第44-45页 |
(1) 建立基层农村政治沟通保障制度 | 第44-45页 |
(2) 强化农村政治沟通监督制度 | 第45页 |
3、再造农村政治沟通主体,实现其沟通的主动化和多元化 | 第45-46页 |
(1) 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实现其政治沟通的主动化 | 第45-46页 |
(2) 大力培养各类中介组织,实现政治沟通主体的多元化 | 第46页 |
4、整合农村精英群体,发挥"舆论领袖"的沟通纽带作用 | 第46-47页 |
5、创新政治沟通渠道,打造立体式农村政治沟通网络 | 第47-48页 |
6、促进沟通双方互信,创造良好的政治沟通心理环境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当前基层农村政治沟通状况问卷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