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28页 |
·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分子标记 | 第18-19页 |
·遗传作图群体 | 第19-20页 |
·QTL定位的统计方法 | 第20-21页 |
·QTL与环境互作 | 第21页 |
·遗传背景对QTL表达的影响 | 第21-22页 |
·QTL定位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 第22-26页 |
·水稻种质资源中有利基因的发掘 | 第22-23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 | 第23-25页 |
·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 | 第25-26页 |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的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导入系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28-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材料 | 第28-29页 |
·基因型分析 | 第29页 |
·遗传连锁图的构建 | 第29-30页 |
·导入系遗传结构分析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9页 |
·双亲间基因组隐蔽结构差异 | 第30-34页 |
·双向导入系群体中供体导入的频率、导入片段的数量及长度 | 第34-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标记偏分离及其顺序揭示的基因组隐蔽结构变异 | 第39页 |
·标记偏分离和籼粳基因组不对称导入所揭示的籼粳进化 | 第39-40页 |
·籼粳基因组导入特性对育种的启示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利用双向导入系解析水稻籽粒相关性状QTL的遗传背景效应 | 第42-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材料 | 第42-43页 |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双向导入系及重组自交系的遗传连锁图及性状表现 | 第43-44页 |
·相关分析 | 第44-46页 |
·主效QTL的检测 | 第46-51页 |
·上位性QTL检测 | 第51-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QTL定位的遗传背景效应 | 第53-54页 |
·QTL表达的一因多效性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利用双向导入系解析水稻株高和抽穗期QTL及其环境互作效应 | 第56-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材料 | 第56页 |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 | 第56-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双向导入系的抽穗期与株高的表现 | 第57-58页 |
·主效QTL及其环境互作效应检测 | 第58-61页 |
·上位性QTL及其与环境互作检测 | 第61-65页 |
·讨论 | 第65-68页 |
·QTL与环境互作的遗传背景效应 | 第65-66页 |
·不同遗传背景下稳定表达的主效QTL | 第66-67页 |
·对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启示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第五章 人工选择对稳定表达的主效QTL的选择响应 | 第70-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试验材料 | 第71页 |
·田间性状考察 | 第71页 |
·人工选择 | 第71页 |
·数据分析 | 第71-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7页 |
·不同选择强度下TQ-BILs和RILs极端选择群体的表型变异 | 第72-74页 |
·影响每穗粒数,千粒重和剑叶宽的稳定表达的主效QTL | 第74页 |
·双向极端选择群体中稳定表达主效QTL的等位基因频率检测 | 第74-77页 |
·讨论 | 第77-80页 |
·人工选择机制 | 第78页 |
·不同群体定位的主效QTL及其对人工选择的响应 | 第78-79页 |
·对数量性状常规表型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启示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第六章 控制水稻源库相关性状主效QTL的精细定位 | 第82-9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6页 |
·精细定位目标株系的确定 | 第82-83页 |
·分离群体目标性状的考察 | 第83页 |
·目标主效QTL的定位、验证及其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83-84页 |
·分子标记的选择、引物设计和基因型分析 | 第84-85页 |
·目标QTL的精细定位 | 第85-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4页 |
·亲本和近等基因系材料的表型差异 | 第86-87页 |
·控制水稻剑叶宽主效QTL的再定位 | 第87-88页 |
·控制水稻剑叶宽主效QTL的精细定位 | 第88-94页 |
·讨论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2页 |
附录:常用试剂成分与配制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