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的时代背景 | 第11-12页 |
| ·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建模的意义 | 第12-13页 |
| ·发动机建模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传统发动机平均值模型的建立 | 第16-34页 |
| ·进气歧管模型 | 第16-21页 |
| ·节气门处的空气流量模型 | 第16-18页 |
| ·进气门处的空气流量模型 | 第18-20页 |
| ·进气歧管压力模型 | 第20-21页 |
| ·油膜蒸发及非线性瞬态油膜补偿器模型 | 第21-30页 |
| ·油膜蒸发的数学模型 | 第24-27页 |
| ·非线性瞬态油膜补偿器的数学模型 | 第27-28页 |
| ·油膜补偿器的参数标定方法及模型 | 第28-30页 |
| ·动力输出模型 | 第30-34页 |
| ·Hendricks的动力输出模型 | 第30-31页 |
| ·基于转矩平衡的动力输出模型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发动机的热模型和冷起动碳氢排放模型 | 第34-49页 |
| ·发动机的热模型 | 第34-42页 |
| ·缸套 | 第35-36页 |
| ·机体内部 | 第36-37页 |
| ·机体外部 | 第37-38页 |
| ·发动机罩 | 第38页 |
| ·温度方程 | 第38-42页 |
| ·发动机冷起动排放模型 | 第42-49页 |
| ·冷起动排放形成机理 | 第42-43页 |
| ·燃油分布和传递模型 | 第43-45页 |
| ·碳氢排放模型 | 第45-48页 |
| ·CO排放模型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发动机三效催化转化器模型 | 第49-54页 |
| ·已有的三效催化转化器模型 | 第49-50页 |
| ·动力学模型(Kinetic Model) | 第49页 |
| ·储氧模型(Oxygen Storage Model) | 第49-50页 |
| ·三效催化转化器模型 | 第50-54页 |
| ·温度模型 | 第50-52页 |
| ·储氧模型 | 第52-53页 |
| ·三效催化转化效率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发动机台架试验与模型验证 | 第54-76页 |
| ·试验装置及平台 | 第54-56页 |
| ·稳态工况下平均值模型的验证 | 第56-59页 |
| ·发动机冷起动排放的仿真与试验结果比较 | 第59-62页 |
| ·冷起动碳氢排放特性的研究 | 第62-67页 |
| ·快速暖机控制策略研究背景 | 第62-63页 |
| ·基于推迟点火正时的暖机方法 | 第63-65页 |
| ·推迟点火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67页 |
| ·瞬态油膜补偿策略研究 | 第67-76页 |
| ·瞬态油膜补偿的意义 | 第67-68页 |
| ·瞬态油膜补偿的控制策略 | 第68-72页 |
| ·瞬态油膜补偿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76-78页 |
| ·全文总结 | 第76页 |
| ·工作展望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